|
北斋雨后
宋代 · 文同
xiǎo
tíng
yōu
1
jué
qīng
jiā
2
ài
cháng
jiào
fàng
3
hòu
shuāng
qín
4
lái
zhàn
5
zhú
qiū
shēn
dié
6
xià
xún
huā
huàn
rén
sǎo
7
kāi
huà
8
liú
lín
xuān
shì
9
yuè
chá
10
xīng
11
jiàn
duō
gōng
shì
shǎo
wǎn
dāng
12
zài
shān
jiā
13
更多“隐居”的古诗文
查看
夸克汉语精选,含注音译文及视频
《竹里馆》唐代·王维
《归园田居·其...》魏晋·陶渊明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
《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译文
注释
背景
赏析
作者介绍
作品评价
译文
逐句
全文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庭院小小,园圃却极清幽雅致,所以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留连其中。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雨后成双成对的鸟雀在竹枝上对鸣、跳跃,深秋时节,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唤人打扫墙壁灰尘把吴道子的画挂起,与好友在窗边一边品着香茗,一边细细端详赏鉴这画。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就如同过去的山居生活一样闲适。
注释
1
小庭幽圃指北斋坐落的环境,在小而深幽的庭园之中。
2
绝清佳特别清静而美好。
3
放吏衙旧时吏员每天早晚各一次齐集衙门向长官请示公事,称为“衙参”。“放吏衙”就是免去这种例行的参拜。
4
双禽成对的鸣禽。
5
据有。
6
一蝶因深秋季节,花事已少,故以之极言蝶影之稀。
7
扫壁为张挂画而将墙壁打扫干净。显出作者对画的爱惜之心。
8
吴画指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画。吴道子擅长山水及道释人物画,有画圣之称亦泛指珍贵的名画。
9
品尝。
10
越茶古越地(今江苏南部与浙江一带)所产之茶其茶多名贵品种,至今仍有龙井、雀舌等名茶。
11
野兴闲适游观的兴致。
12
当日往日,当年。
13
在山家居处山野之时。
展开
背景

此诗写北斋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闲适心情,为作者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任兴元府(治所在今陕西汉中)知府时作。

赏析

此诗写北斋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闲适心情,为作者1074年(熙宁七年)任兴元府(治所在今陕西汉中)知府时作。

起联先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北斋是作者在府衙内读书休憩的地方。庭院不大,园圃却极清幽,因为作者非常喜爱这个地方,所以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留连其中。“幽圃”不仅指地方僻静,主要还在于这里吏民不到,没有官事打扰,能使人得到心灵上的平静。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报告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说“常教”,就不是完全免除,不理政务,而是无事报告时,即免去虚套,用字很有分寸。这两句总掣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联,即分别从景、事、情三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颔联上承首句,扣住诗题,写北斋雨后之景。鸟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后天睛,它们也最先出来活动,所以作者最先听到竹上的鸟雀声。特用“双禽”两字,不仅因为鸟雀常常成对而飞,还因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更能见出鸟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如一鸟便有孤栖冷落之感。“占”是占有之意,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如改“占”为“站”,那就写成死鸟,索然无味了。深秋时节,蝶影已稀,故只写一蝶。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文同是宋代大画家,尤其擅长画竹,苏轼曾多次为其所画之竹题赞,《图画见闻志》也说:“文同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此联鸟声蝶影,高下相映,竹摇翠影,花含水珠,再衬着蓝天碧草,画面美丽,是大画家的手笔。“占”字、“寻”字,尤其传神,近代诗人陈衍特别赞赏它“下得切”,(见《宋诗精华录》),点评得很确切。这里的一切景物都是那样淡雅素净,雨后的空气一尘不染,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正是首句“绝清佳”的绝好写照。诗中虽然只写了景,可是这景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站在庭中欣赏这美景的作者,因而又同次句紧紧关合。

上面写室外,下面转到作者在室内的生话。“吴画”指唐代大画家、被后人尊为“画圣”的吴道子的画,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扫壁”不仅是因为爱惜画,也表明兴致很高,所以特别挂在壁上,细细端详品鉴,绝非随便打开草草一瞥。“越茶”即越地(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所产之茶。越地盛产茶叶,多名贵品种,诗中因用作名贵茶叶的代称,同时也兼含着路远难致之意。茶叶既这样名贵难得,又是初次“试”饮,能享有此味者,是作者的知心好友,他们交谈时十分快乐欢畅。观画品茗,都是极其高雅之事,而一为独处之乐,一为交友之乐,情趣不同,而心情之恬淡闲适则相同。

这清幽的景色和闲适的乐趣,勾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因而引出末联。“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情趣。这句是倒装句,是说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并不是说为了多些野兴而少办公事。而公事之少,又与作者的治理有方有关,这里含着一些得意心情。在作者的《丹渊集》中,载有不少他在各地任官时向朝廷上奏的减免当地人民赋税的奏状,可见他还是比较能同情人民疾苦的。然而,作者从1049年(皇祐元年)中进士,次年开始任官,到此时已二十五年,对仕宦生涯,已产生了一些厌倦情绪,所以末句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舌的向往。作者次年所写的《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说:“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侵沙一万枝。我走宦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与该篇所写正是同样的心情。

展开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代表作有《北斋雨后》《郊外》《残秋郊外》《普州三亭·东溪亭》《送无演归成都》《寄夏文州左藏佾》《孙怀悦纸本乱石》《李太尉》《墨君堂晚晴凭栏》《邛州赏丰亭并序》等多首。

作品评价
民国文学家陈衍
“占’字、“寻”字下得切。(《宋诗精华录》卷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山林、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教授潘裕民
此诗正是“清佳”,诗人悠哉的生活令人称羡,幽幽的小庭园为一片清静之地,吏员的滋扰已免去大多。雨后飞禽与蝴蝶在园中穿梭翻飞,生意盎然,又有朋自远方来,可相对品茗赏画,享受知音相聚的愉悦。诗人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公事之暇体味着野兴,虽然如此,诗人仍怀念山家,可见诗人对于山间闲适悠游的生活的向往。颔联对仗工整,写鸟、蝶情态如画。(《宋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