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2004年5月,筹建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200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成立,同年开始招生。
2007年,学校面向中国招生。
2009年9月,经广东省人事厅、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授予中级职称评审权。
2010年11月,学校获得广东省专插本招生资格。
2012年1月,学校通过广东省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评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2013年6月,因母体学院广东商学院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更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2015年8月,学校获得留学生招生资格。
广州华商学院
2020年12月,学校正式获批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广州华商学院”,同时撤销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的建制,举办方为广州市增城太阳城发展有限公司。
2021年5月,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18个学院(系),共40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中外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班、2个海外创新班、1个双语班,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7个学科门类。
二级学院 | 招生专业 | 授予学位 |
会计学院 | 会计学 | 管理学学士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审计学 | 管理学学士 |
税收学 | 管理学学士 |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专任教师总数1237人(不含外聘教师)。从职称结构看,正高级1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74%;副高级18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04%;中级35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37%;从学历结构看,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1043人,占84.32%。聘请其他高校教师186人。有特聘岗位教师23人,博士引进项目教师17人,博士培养项目教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5人。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团队1个。
南粤优秀教师:郭银华、贺嫦珍等
广东省级教学团队:市场营销教学团队(张俊)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广东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广东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广东省级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广东省质量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项目1个,广东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5个,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广东省级重点课程1门,广东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
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新闻学、财务管理
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问题研究、市场营销、新闻学
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大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管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广东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广东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东诚安信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教学基地、广东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原和堂实践基地( 原朝阳美术写生基地)、东软睿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市日月星物流有限公司—华商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广东省质量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项目:跨专业综合仿真平台
类别 | 课程名称 |
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国际金融、计算机辅助设计II(3DsMAX)、企业经营仿真实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
广东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 企业经营仿真实习 |
广东省级重点课程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19-2020学年,学生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统筹竞赛中共获得奖项67项,获其他教育学会、行业协会举办学科竞赛奖项186项。
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以提升商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虚实融合实习平台创新与应用(2020年)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广东省高校特色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1个。
广东省高校特色重点学科:会计学
广东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有10个研究院所,有广东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
广东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序号 | 研究所名称 | 负责人 |
1 | 华商未来媒体研究院 | 谭天 |
2 | 华商经济社会研究院(原华商高等研究院) | 张捷 |
3 | 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 | 刘少波 |
4 | 华商国际文创研发中心 | 王列耀 |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近五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9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40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9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
2021年4月,学校获4项2021年度广州市社科省级课题立项。
项目名称 | 所在学院 |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广州市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测评及升级路径研究 | 经济与金融系 |
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 | 会计学院 |
乡村产业振兴视角穗北小微企业融资智慧化实证研究 | 经济与金融系 |
5G背景下广州电影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 传播与传媒学院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广州华商学院图书馆总馆藏量达229.1668万册,新增图书29.7567万册,订购期刊757种,含外文期刊23种、报纸71种,含外文报纸3种。有超星电子图书31万册,清华同方CNKI六个专辑103个专题数字资源,包括中国期刊全文库、中国博士论文库、中国硕士论文库、中国专利资料库、中国主要学术会议论文库、中国主要报纸论文库,有关资料约3000多万篇-中国财经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包含学位论文库、特色资源库、机构知识库、商业数据库、财经博导库、外文期刊库,该平台提供近19万篇博硕论文,全文约10万篇,提供50个特色资源库。有国研网、万方数据,万方投稿分析数据,读秀知识库、新东方等数据库在试用。
学术刊物
《华商论丛》是由广州华商学院主办的社会和自然综合学术理论刊物,为季刊。主要栏目有:财经理论与实践、管理领域新视点、哲学与社会科学、教育与教学研究、科学技术应用、文学艺术研究、学术博览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栏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联合开发双学位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洲纽卡斯尔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科研平台。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
华商学院的校徽,充分表达学院对学术及社会的开放态度。
校徽整体外圆内方,由传统元素配以庄重雅致的古典红融合而成,流露出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象征了活力,干劲及灵活性,准确体现“学院”身份。
校徽中心部分为一古体“商”字,取古代方鼎和权杖抽象变化而成。鼎为诚信之尊;杖为权威之证;两者融合,突显出华商学院诚信和权威的特质。杖、鼎的组合形态恰似正在开锁的钥匙,意寓华商学院肩负解惑育人、开启知识之门的神圣使命。
外圆内方,有容乃大。外圆则周而复始,生生不息,预示华商学院前景一片光明。内方而富于变化,意指华商学院行止有度但绝不墨守成规。
整个校徽风格稳中有变,意蕴朴实而博大隽永,十分贴切地表达出华商学院的独特内涵和远大抱负。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励志·博学·创新
“厚德”——源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之义。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树立良好的做人的德行标准,诚以修身,信以立世。同时也表明华商学院将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以崇高的道德、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厚己德以厚社会之德。1
“励志”——“励”,古语通砺或厉,意指磨练、振奋的意思,现代语指劝勉;“志”:意志,志气;“励志”即勉励意志,磨练意志。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清贫饱学而胸怀天下,淡泊名利而志存高远,意志坚定而毅力超群,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做学问、求知识方面上,励己志以励社会之志。
“博学”—源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即指做学问之道。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 “乐学、好问、勤思、明辨”,更新知识,加深学养,先博后渊。要继承和丰富优秀的知识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博己学以博社会之学。
“创新”—“创”,意指开始,开始做;“新”,意指新鲜,过去没有出现和发生过的。“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敢做别人没有做的正义之事,敢走别人没有走的崎岖之路。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敢为天下先,在独立学院的教育领域中开拓进取,不屈不挠,闯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华商特色的办学之路,创己新以创社会之新。
现任领导
职位 | 名单 |
董事长 | 廖榕就 |
党委书记 | 苏宁 |
校长 | 陈新滋 |
执行校长 | 郭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