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矛头蝮
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管牙类毒蛇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是蝰科原矛头蝮属的一种具有颊窝的中型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被小鳞。身体较细长。头背棕褐色,具略呈倒“V”字形的暗褐色斑。唇缘色稍浅,自眼后至颈侧具1条暗褐色纵纹。头腹色白。体背面棕褐色或红褐色,正背具1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体侧各具1行暗紫色斑块。

原矛头蝮栖息于海拔1300米~2100米的山区、丘陵多草木之处,分布十分广泛,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南岭地区尤为常见。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老挝。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蛙类等。主要在傍晚和夜间活动,季节活动高峰在6~8月。

原矛头蝮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1年,原矛头蝮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2016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原矛头蝮毒液以血循毒素为主,主要为出血和抗凝血毒素,同时会对组织细胞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排毒量较大。被咬后的临床表现通常为伤口疼痛肿胀、瘀血水泡,少数患者会出现消耗性凝血病。

中文名

原矛头蝮

拉丁学名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别名

老鼠蛇

龟壳花

恶乌子

笋壳斑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爬虫纲

亚纲

双孔亚纲

命名

原矛头蝮于1839年被Cantor命名为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形态特征

色斑

头背棕褐色,具略呈倒“V”字形的暗褐色斑。唇缘色稍浅,自眼后至颈侧具1条暗褐色纵纹。头腹色白。体、尾背面棕褐色或红褐色,正背具1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色斑有时连接为锁链状。体侧亦各具1行暗紫色斑块。腹面浅褐色,前段色浅,后段色较深。每枚腹鳞具深棕色细点组成的斑块若干,整体上交织成深浅错综的网纹。

原矛头蝮

鳞被

雄性最大体全长1152(871+281)毫米,雌性最大体全长1280(998+282毫米)。头大,窄长,明显呈三角形。体、尾均较细长。头背被覆小鳞,鼻间鳞间隔2~6枚小鳞;眶上鳞之间一横排有小鳞11~21枚。鼻鳞大,鼻鳞与窝前鳞间常隔1~5枚小鳞;颊鳞2枚(个别1枚);眶前鳞2枚(个别1~5枚),上枚与鼻间鳞相隔2枚小鳞;眼小,瞳孔直立,呈椭圆形;眶下为若干小鳞。上唇鳞8~13枚,以9枚、10枚为主,均不入眶;第1枚上唇鳞小,与鼻鳞完全分开;第2枚高,构成颊窝前缘;第3枚最大;第4枚位于眼正下方,与眼眶间隔3~4排小鳞,第3与第4枚上唇鳞间偶尔间隔1枚小鳞。下唇鳞12~17枚,以14枚、15枚为主,前2~3对下唇鳞接颔片。背鳞窄长,末端尖,行数变化大,颈部23~29行,以25行、27行为主;背中部23~27行,以25行为主;肛前一般19行,偶尔17或21行。背鳞除最外侧平滑外,其余均起强棱。雄性腹鳞193~219枚(平均204.98枚),雌性腹鳞198~225枚(平均210.72枚);肛鳞完整;雄性尾下鳞75~100对(平均87.73对),雌性尾下鳞67~88对(平均79.72枚)。

头骨

头骨长宽比约为1.60,上颌骨颊窝腔边缘有突起;顶骨呈“T”形,骨嵴较弱,不明显;后额骨与额骨不接触;鳞骨后末端超出脑匣。基蝶骨和基枕骨突起弱;外翼骨前外侧突膨大。腭骨新月形,分叉,具齿4~5枚;翼骨齿12(10~14)枚;下颌骨齿12(9~14)枚。

半阴茎

半阴茎收缩态长达第9~13对尾下鳞,分叉于第4~6对尾下鳞。远端被萼,近端具刺,萼区面积约是刺区的1/2,两区界线较明显,萼片大小和形状较为规则,边缘光滑;约30枚不同大小的刺分散于刺区,其中4枚明显较大,基部无刺。离心式精沟分叉于第3对尾下鳞,向上直达两叶顶。精沟沟唇明显,在刺区和萼区分别被刺和萼。半阴茎大牵引肌起于第25~29对尾下鳞,分叉于第12~15对尾下鳞。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22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区。常见于地势较平坦的竹林、茶山和溪边,也到居民耕作地、住宅附近的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甚至进入室内1。曾见其在大河中顺流而下或在水中游动。

分布范围

原矛头蝮分布十分广泛。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中国台湾、陕西、贵州、重庆、湖北、云南、广西、湖南、江西、浙江、河南、广东、福建、甘肃、安徽、海南。中国以外分布于老挝、孟加拉国、越南、缅甸、印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邦那迦山。

生活习性

喜爱捕食家鼠,也吃鸟、蛙、蛇及昆虫。主要在傍晚和夜间活动,白天偶见。夜间见时,原矛头蝮通常将身体的大部分隐藏在树丛或草丛中,只露出身体前半部分等待捕食机会,或者在岸边或早地缓慢移动,不会主动攻击人,受到惊扰时逃跑速度较慢,或作卷曲状自卫。季节活动高峰在6~8月,最适宜的活动气温在23~32℃。

生长繁殖

卵生。曾记录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产卵8枚,卵呈椭圆形,长径33~37毫米,短径20毫米左右。8月中下旬孵出,说明卵在母体内已发育相当成熟,刚孵出子蛇全长250毫米左右。子蛇在出壳后13天左右将进行第一次蜕皮,以后约每10天进行一次蜕皮。出壳后体长会逐渐增加,而体重则会出现一定的波动。

近种区别

形态上容易与绞花林蛇混淆。绞花林蛇头背为大鳞片,身体花纹上下错开。原矛头蝮头背为细小的鳞片,身体花纹上下对齐。

保护现状

原矛头蝮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1年ver 3.1)——无危(LC)。

毒理研究

原矛头蝮毒液以血循毒素为主,主要为出血和抗凝血毒素,同时会对组织细胞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排毒量较大。被咬后的临床表现通常为伤口疼痛肿胀、瘀血水泡,10%~30%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坏死,坏死面积通常较小。大部分患者有头晕、眼花、烦躁不安、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消耗性凝血病。出血毒素引起的损伤出现速度较快,往往来不及施以抗毒血清治疗,这种病变会引起蛇伤病人肢体坏死,有时不得不截肢。

伤人事件

2025年6月,重庆一小区居民赵女士刚出电梯,就被盘踞在电梯间的原矛头蝮毒蛇咬伤脚踝。面对妻子被毒蛇咬伤的紧急情况,丈夫冉先生的处理堪称“教科书式”,他迅速取下裤腰带,将妻子伤口上方捆扎,同时拍照取证并拨打120急救。事后赵女士回忆:“先感觉脚有点疼,看到有黑色的血往外冒,然后小腿膝盖就麻了”。

参考资料

1.中国药用动物原色图鉴·黎跃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命名
04
形态特征
色斑
鳞被
头骨
半阴茎
05
栖息环境
06
分布范围
07
生活习性
08
生长繁殖
09
近种区别
10
保护现状
11
毒理研究
12
伤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