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区
湖北省随州市辖区

曾都区,隶属湖北省随州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接广水市,西邻随县,南连安陆市、京山市,总面积142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2月,曾都区下辖5个街道、5个镇。 2023年,全区常住人口为68.38万人。 曾都区人民政府驻西城街道烈山大道乌龙巷4号。

战国,置随县。1979年,析随县置随州市(县级)。2000年,撤销随州市,设立曾都区。 2009年,析曾都区部分乡镇置随县。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编钟古乐之乡、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所在地。 曾都是汉襄咽喉之地。地处荆豫要冲,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在此交汇,境内擂鼓墩是曾侯乙墓和65件大型成套编钟出土处。

2023年,曾都区实现生产总值614.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

中文名

曾都区

外文名

Zengdu District

别名

编钟之乡

行政区划代码

421303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湖北省随州市

地理位置

湖北省北部

下辖地区

5个街道、5个镇

历史沿革

上古,为烈山氏。  

虞夏至商初,随人建立“犀”方国。商代中期至战国末期,随境有“厉”、“随”、“唐”三个诸侯国建置都邑。  

周,为随国。战国,楚灭随国置随县。  

秦汉,因之。

晋,设义阳郡。

南北朝,改设随阳郡,后改随郡、北随郡。北周,设汉东郡、义阳郡。西魏,随升为州,辖郡、县。

隋,仍设州,后废州设汉东郡。

唐,改郡为随州。

宋、元,仍为随州。  

民国初年,改随州为随县。  

1949年,境内设有随县、洪山县,   分别隶属孝感、襄阳专署。  

1955年,洪山县并入随县。  

1979年,析随县城关镇及城郊置随州市(县级),县、市分治。  

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随州市,属襄阳市。  

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撤销县级随州市,设立曾都区,隶属地级随州市。  

2009年,析曾都区部分乡镇置随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5年,撤销大堰坡乡,划归淅河镇。撤销岩子河乡、天河口乡,划归殷店镇。撤销封江乡,划归厉山镇。撤销涢阳乡,划归澴潭镇。撤销双河镇,划归洪山镇。撤销新城镇,划归万和镇。殷店镇新东、新中村划归万店镇。

2007年,撤销万福店农场,设立万福镇。

2009年,曾都区厉山镇、高城镇、殷店镇、草店镇、小林镇、淮河镇、万和镇、吴山镇、唐县镇、尚市镇、新街镇、安居镇、澴潭镇、洪山镇、长岗镇、三里岗镇、柳林镇、均川镇、万福店镇划归随县。 

2022年,设立涢水街道,东城街道的涢水社区、风光社区、白桃村、永久村和南郊街道的前进社区5个村(社区)划归涢水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12月,曾都区下辖5个街道、5个镇:西城街道、东城街道、南郊街道、北郊街道、涢水街道、万店镇、何店镇、洛阳镇、府河镇、淅河镇;另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曾都经济开发区。共6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8个行政村。 曾都区人民政府驻西城街道烈山大道乌龙巷4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曾都区

曾都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桐柏山南麓、大别山西端、大洪山东南部,介于东经113°14'~113°46'、北纬31°19'~31°58'之间。东与广水市相接,西与随县毗邻,南与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荆门市京山市相连。总面积142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曾都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中部和东南部地势较低。

气候

曾都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相对湿度75%,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无霜期240天。年总降雨量967毫米,积雪日年平均8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曾都区耕地41317.86公顷(61.9768万亩),园地2430.95公顷(3.6464万亩)。林地62324.18公顷(93.4863万亩),草地1396.23公顷(2.0943万亩)。湿地241.37公顷(0.3621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812.71公顷(25.2191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605.09公顷(5.4076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2376.34公顷(18.5645万亩)。

矿产资源

曾都区矿产资源已发现矿种8种,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3种。重晶石探明储量7492千吨,保有储量2349.82千吨。制灰用石灰石探明储量88千吨,保有资源储量15千吨。建筑用辉绿岩累计探明储量4157.96千立方米,保有资源储量3876.7千立方米。

人口

2021年,曾都区户籍总人口66.28万人,常住人口为68.25万人。

曾都区少数民族有回族、土家族、壮族、满族、苗族、蒙古族、傣族、佤族、藏族、侗族、瑶族、黎族、维吾尔族、彝族、朝鲜族、布依族、白族、畲族、仡佬族、拉祜族土族、仫佬族等22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6122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000人。

经济

综述

2022年,曾都区地区生产总值61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5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59.06亿元,增长6.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215.59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315.38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4:42.2:5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000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

财政

2022年,曾都区财政总收入126004万元,减少16.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608万元,减少21.9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52579万元,减少25.63%,非税收入13029万元,减少2.68%。区属一般预算支出369671万元,增加26.79%。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曾都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9.0%,区属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3.9%。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1%。商品房销售面积83.69万平方米,下降9.1%;销售额42.6亿元,下降12.4%(本年指标含大洪山数据)。

人民生活

2022年,曾都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0896元。增长3.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93元,增长5.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184元,增长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57元,增长7.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490元,增长7.0%。

曾都区

第一产业

2022年,曾都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00亿元(现价),增长5.9%。其中:农业23.01亿元,增长2.2%;林业2.91亿元,下降9.5%;牧业39.54亿元,增长18.0%;渔业3.40亿元,下降45.1%;农林牧渔服务业7.14亿元,增长13.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9.32千公顷,粮食总产量26.54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棉花0.58千公顷,油料6.17千公顷;蔬菜7.79千公顷;茶叶、水果种植面积分别为388公顷、972公顷。其它产品为:油桐籽352吨,油茶籽1156吨,乌桕子624吨,五倍子75吨,板栗1489吨,核桃75吨,木材采伐量3.02万立方米。

水产品产量11970吨,比上年增长2.9%。淡水养殖产量9810吨,比上年增长4.7%。淡水养殖面积4535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3.06万千瓦;化肥施用量(折纯)2.74万吨。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曾都区全部工业增加值217.91亿元,比上年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726.15亿元,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1.37亿元,增长8.3%。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493.60亿元,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39亿元,增长8.2%。

建筑业

2022年,曾都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02家,总产值73.06亿元,增长4.3%。增加值41.17亿元,增长7.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5.81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1.85万平方米,下降12.45%。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2年,曾都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6亿元,增长2.7%。其中: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18亿元,增长2.8%;按行业分(限上),区属批发业为78.94亿元,增长14.5%;零售业为94.88亿元,增长9.8%;餐饮业为4.62亿元,增长11.5%;住宿业为1.07亿元,增长0.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9。

对外贸易

2022年,曾都区出口总额10.1亿美元,增长-2.5%,其中:区属出口总额5.91亿美元,增长29.1% 。

金融业

2022年,曾都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98.32亿元,贷款余额642.45亿元。

交通运输

截至2022年,曾都区公路总里程3003.96公里。实有公交(电)车营运辆数420辆,实有出租车数547辆。

京广铁路、汉渝铁路、宁西铁路、107国道、312国道、316国道、汉十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麻竹高速公路、福州—银川高速公路 贯穿全境。

曾都区

政治

区委书记:

姜皓

区长:

何胜

截至2023年7月: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曾都区驻有: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截至2022年,曾都区共有各类学校(不含幼儿园)58所,在校学生69092人,专任教师4020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41162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862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496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696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989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24人。

科学技术

2022年,曾都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6.46亿元,增长13.08%,占GDP的比重为20.6%。

文化事业

国家三级图书馆:曾都区图书馆。国家二级文化馆:曾都区群众艺术馆。

截至2022年,曾都区共有文化机构10个,剧场1个,剧团1个,电影院4个,文化站4个。电视覆盖率为100%,电视台节目125套,有线电视82453户。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曾都区共有卫生机构(不含村级卫生室、私人诊所)9个,其中:县级医院1个,乡镇医院8个;卫生技术人员1352人,其中:执业医师366人,执业助理医师93人,注册护士631人,病床床位数1354张。

社会保障

2022年,曾都区城镇新增就业6907人,城镇登记失业2911人。

2022年,曾都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1.23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5.7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6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9.0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4.1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34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54万人。

风景名胜

随州博物馆

随州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有藏品1018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18件(套),二级文物573件(套),三级文物993件(套),珍贵文物1884件(套)。风格为楚汉宫殿式,一主四翼,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204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

擂鼓墩墓群

擂鼓墩墓群,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南郊街道擂鼓墩村东团坡、西团坡。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战国早期曾国墓地。1988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

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旧址外部呈黑灰色,整个建筑为三进两院,房屋共56间,土木结构,呈左右对称格局。1982年在旧址基础上成立九口堰纪念馆。

地方特产

随州泡泡青

随州泡泡青,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泡泡青”是随州最具特色蔬菜品种之一,富含丰富的营养价值,素有冬季“蔬菜之王”的美誉。它叶泡浓绿至墨绿,叶肉厚实,质地柔软,抗寒性强,经霜冻雪压后,口感更佳。

2010年12月15日,原农业部批准对“随州泡泡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曾都区

随州银杏

随州银杏,湖北省随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银杏,落叶乔木植物,叶扇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球花单性,雌雄异株,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色泽洁白,种仁质地细腻,黏糯清香,略有苦感。

2014年10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随州银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随州芽茶

随州芽茶,湖北省随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芽茶条索挺直,芽头肥硕匀齐,银绿隐翠,清香高鲜,滋味醇和,汤色嫩绿明亮,冲泡时茶芽立于杯底,形似银剑竖立,亦像雨后春笋,蔚为壮观。

2014年07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随州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随州香菇

随州香菇,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广水市、曾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随州市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种植香菇。“随州香菇”柄短、形圆、褐铜色,肉质细腻,郁香爽口。商品菇直径3-10厘米。“随州香菇”通常有板菇和花菇之分。板菇表面光滑无裂纹;花菇花纹如刻,颜色洁白,白花菇乃菇中之上品,具有花纹深裂质密,香味独特浓郁。

2018年7月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随州香菇”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曾都区

著名人物

梁伟年

梁伟年,1959年10月生,湖北随州人,198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余功斌

余功斌,1967年4月生,湖北随州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辽宁省鞍山市委书记。

荣誉称号

2019年,曾都区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3月,曾都区入选湖北省首批创新型县。

2020年5月,曾都区入选财政预算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国库库款管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预算公开等财政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好的地方。1

2020年6月,曾都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2

2022年9月,曾都区入选2021年湖北省消费强县。 3

2022年11月,曾都区入选2022年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9年落实 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3.省财政厅 省商务厅关于2021年全省消费强市(州)、县(市区)、乡镇评选结果的公示·湖北省商务厅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历史沿革
04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详情
05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06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07
人口
08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09
交通运输
10
政治
11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12
风景名胜
13
地方特产
14
著名人物
15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