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献公遗事》,宋代强至撰。诸书不详其始末。
此书结衔称群牧判官、尚书职方员外郎。以其《祠部集》中诗文考之,则登第之后,谒选得泗州掾。以荐历浦江、东阳、元城三县令。终於三司户部判官、尚书祠部郎中。其《上河北都运元给事书》所谓四历州县、三任部属者,虽不尽可考,参以此书所题,尚可见其大略也。至尝佐韩琦幕府,故此编叙琦遗事颇详。世所传琦《重阳诗》“不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句,诸家诗话,递相援引。其始表章者,实见至此篇焉。
《韩忠献公遗事》,宋代强至撰。诸书不详其始末。
此书结衔称群牧判官、尚书职方员外郎。以其《祠部集》中诗文考之,则登第之后,谒选得泗州掾。以荐历浦江、东阳、元城三县令。终於三司户部判官、尚书祠部郎中。其《上河北都运元给事书》所谓四历州县、三任部属者,虽不尽可考,参以此书所题,尚可见其大略也。至尝佐韩琦幕府,故此编叙琦遗事颇详。世所传琦《重阳诗》“不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句,诸家诗话,递相援引。其始表章者,实见至此篇焉。
韩忠献公遗事
强至
中国史
公自定武入为枢密使,时仁宗嗣位未立,公请置内学教宗子,建储之意默存其中。事未及行,公秉政,仁宗倦勤甚,势渐逼,更不暇置内学。每进对罢,即论太子天下本,不可不预立,以系天下心,语日益深切,前后不可胜数。仁宗终无一言,不喜,亦不怒。公患之。他日,仁宗忽顾公谓:“朕亦有意多时。”时有二宗子尝育宫中,公乘其意动,急叩之,谓:“二宗子陛下必亦自能见其孰聪明?知否可属大计?”仁宗以英宗为言,公即将顺以彼一人便若幽厉语更不及英宗〔此句似有脱漏〕,乞降圣旨札子权判宗正司。后两府通签御札,张升太尉见之,惧,深罪公何不素议。及次日,殿上大言此事系社稷,陛下不可错。上徐曰:“此事与相公经商量来。”升下殿至中书又诘公,公曰:“此甚入思虑来不错。”升退,公笑曰:“若与之素议,岂不坏了事?”后英宗畏避不就职几半年,竟以事迫便作皇子。仁宗弥留,英宗即位之次日,疾作不能视朝,慈寿摄政。疾每甚,即独召公责曰:“相公自看取!”公谓不须如此,但服下涎药自无事。公尝药以进,英宗怒以药覆公,公徐进药而退。慈寿一日又独召公入,英宗疾甚,直视二王,谓公曰:“何不立长君?此辈做不得,相公错也。”公退立,俱无言。慈寿一日又谓公:“人皆谓错。”公曰:“不错。”慈寿怒曰:“文字满前后,虽大臣亦有言者。”公力开陈以为不然。卒能翼清,躬复大位,皆公力也。
【吴】俗吳字。《吳志·薛綜傳》無口爲天,有口爲吴。《正字通》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正韻》吳字註亦作吴,非。(吳)〔古文〕《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亦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又《說文》郡也。《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旧事】1.旧例;以前的典章制度。《汉书·礼乐志》:“大氐皆因秦旧事焉。”宋叶适《中奉大夫薛公墓志铭》:“按旧事,率年及六十者行之,余亦预往。”2.往事。唐白居易《得湖州崔十八使君书兼寄微之》诗:“故情欢喜开书后,旧事思量在眼前。”宋苏轼《和子由蚕市》:“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因此剧之外,别无善本,欲睹崔张旧事,舍此无由。”
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1
1.强至·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