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科大学
中国安徽省蚌埠市境内公办高校

蚌埠医科大学(Bengbu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学校创建于1958年7月,时名蚌埠医学院。1968年改称蚌埠反修医学院。1970年9月,与安徽医学院合并,改名为安徽医学院蚌埠分院。1974年6月,恢复称蚌埠医学院。2023年11月,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5个校区(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淮上校区和高铁校区),占地面积1751.8亩。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办30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在校本科生12000余名,硕士研究生2900余名(含留学生)。1

中文名

蚌埠医科大学

外文名

Bengbu Medical University

创办时间
1958年7月
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

医药类

学校特色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

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2013年)

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5年)

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2023年)

主管部门

安徽省

现任领导

朱立军(党委书记)、郑兰荣(校长)

历史沿革

1958年7月,为加快安徽建设,国家将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迁部分至蚌埠,并抽调原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部分优秀师资创建了蚌埠医学院。1958年底至翌年初,学院一度为市辖。

1968年8月,学校改称蚌埠反修医学院,年底除少数留守人员外,师生到泗县三里湾参加新汴河劳动,后转泗县、宿县劳动,时间达一年。

1970年11月,安徽省革委会决定将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合并为安徽医学院,蚌埠反修医学院更名为安徽医学院蚌埠分院。

蚌埠医科大学

1974年6月,国务院科教组发文通知恢复蚌埠医学院。 

蚌埠医科大学

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蚌埠医科大学

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批准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蚌埠医科大学

2003年,学校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2004年,学校开始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同年,蚌埠铁路中心医院成为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2012年11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蚌埠医科大学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学校入选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 

2021年12月28日,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第三人民医院揭牌。

2022年1月14日,安徽省教育厅向教育部申请蚌埠医学院更名大学工作。 

2023年11月20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其中拟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 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的函》,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学校标识码为4134010367;同时撤销蚌埠医学院的建制。 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根据教育部复函,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 。

2024年1月6日,蚌埠医科大学揭牌活动在龙湖体育馆举行,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揭牌。 3月19日,范先群院士和学校签署“范先群院士工作站暨蚌埠医科大学Eye-X研究院框架协议书”。 

2025年1月9日上午,蚌埠医科大学临床学院评估会议暨揭牌仪式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院区学术报告厅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开办30个本科专业;拥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非直属附属医院。 

二级学院

本科专业

蚌埠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

麻醉学

康复治疗学

儿科学

名称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学院)

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学院)

直属淮北人民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

名单

泰兴市人民医院

淮北矿工总院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995人,其中教授171人、副教授371人,硕士生导师1313人、联合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3人,硕士学位的教师590人。学校有国家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6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9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特支计划、江淮名医等84人,皖江学者4人。

类别

姓名

省级教学名师

方强

省级线上教学名师

甄长慧

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郭书法

省级教坛新秀

甄长慧、夏娟、罗辉、李珂、王媛媛、刘佳佳、陈晓明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一流、品牌)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有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上一流课程117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2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7门;1个国家级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9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及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4个省级诊疗中心。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临床医学

医学检验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

课程名称

类别

护理学技能教程

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

医学微生物学

省级精品课程

医学微生物学

省级线上一流课程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省级线上一流课程

平台名称

平台级别

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国家级

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中心

省级

机能实验中心

省级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

省级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3部,参编42部。

教材名称

备注

《病原生物学》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

学生成绩

2021年,学校临床医学、护理学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 2022年,学校获全国精神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4项。2023年,学校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4项及三等奖5项。 

竞赛名称

获奖情况

第九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银奖1项、铜奖20项

第十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

第六届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

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

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高校高峰(培育)学科、30个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培育专科、2个省级特色专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科类别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0710

生物学

1001

基础医学

1002

临床医学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省级重点学科

病原生物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微生物学

内科学

专科类别

专科名称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肿瘤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普外科

骨科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2个,省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1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教育厅平台5个。

名称

类别

批准部门

安徽呼吸系病临床基础省级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

癌症转化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

安徽省生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科技厅

感染与免疫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2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2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4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28项,发表SCI、SSCI检索收录论文2471篇,其中在《Science》《柳叶刀》发表研究型论文3篇。

项目来源

项目名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DRP1通过mtROS/GPX4促进纳米银致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氧化胁迫条件下红发夫酵母合成虾青素的碳分配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自组装 HBV多肽纳米颗粒凝胶疫苗对慢性HBV感染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FAK抑制剂对ICAM-1介导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龙子湖校区中心馆及治淮校区、淮上校区两所分馆(其中龙子湖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9阅览座位1550个);馆藏纸质图书136.1万册,中外文期刊201种(其中中文纸质期刊189种,外文纸质期刊12种),电子图书254.3万种,分布于超星、弘文文、书生、京东读书等电子图书馆;有《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泉方本地PubMed检索平台》《中国共产党理论数据库》等29种中外文数据库;同时拥有馆藏有电子期刊18.71万册,学位论文461.42万册,音视频70.23万小时。

学术期刊

《蚌埠医学院学报》

《蚌埠医学院学报》于1976年3月创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月刊;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蚌埠医科大学主办,面向中国国内外征稿和发行的综合性医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 等国际检索系统及中国知网、万方等十余种数据库收录。主要刊登实验医学论文和应用医学论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1996年创刊,月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刊登临床应用解剖、断层影像解剖、与临床应用有关的实验形态学研究性文章,以及临床各科,特别是手术、医学影像和介入等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体会、病例报道等文章。 

《中华全科医学》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于2003年创刊, 月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全科医学领域科技学术期刊,安徽省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协办单位之一。 杂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届优秀期刊。 

所获荣誉

时间

荣誉

2021年

2020年度省直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好”的等次

2023年

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2024年

2023年度学位外语考试优秀组织单位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徽志为圆形徽标,由白、蓝、红三种颜色组成,上方是学校校名,下方是英文校名,中间环绕着安徽省地图轮廓和国际通用医学标志蛇杖图案,外围由五角星、麦穗、齿轮和代表学校创建时间的“1958”字样构成。 

精神文化

校训

笃学、精业、修德、厚生。 

校区情况

蚌埠医科大学有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淮上校区和高铁校区五个校区,占地面积1751.8亩。 

龙子湖校区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2600号。 该校区东临安徽财经大学、西毗龙湖体育馆,距蚌埠南站仅2.6公里,占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校区内建设有理论楼,实验楼,图书馆等设施。另外,图书馆内藏图书、期刊、电子资源共计114.6万余册。 

治淮校区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治淮路801号。 该校区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 

宏业校区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20号。 

淮上校区

蚌埠医学院老年大学(淮上校区)位于第二附属医院总院内,坐落于景色怡人的淮河北岸,蚌埠市龙华路633号,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第二附属医院总院占地324亩、规划建设面积33万平方米、最大容量床位3200张、设有院内停车位3000个和现代化急救直升飞机停机坪及专属空中急救通道。 

高铁校区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高铁新区。 

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朱立军

党委副书记、校长

郑兰荣

党委副书记

姚文兵

副校长

陈昌杰、姚强、刘浩

杰出校友

届数

姓名

64届

唐百里

68届

王廷友

73届

陈孝平

75届

刘德培

参考资料

1.蚌埠医科大学简介·蚌埠医学院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历史沿革
04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师资力量
教学建设
学科建设
05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学术资源
06
所获荣誉
07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精神文化
08
校区情况
09
学校领导
10
杰出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