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心理
人类心理防卫中合理化防御机制的表现

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1《伊索寓言》“酸葡萄”中的故事广为人知: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

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与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中文名

酸葡萄心理

目的

为了解除内心不安

措施

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

出自

《伊索寓言》

概述

酸葡萄心理,其含义是,当人在追求某个目标失败时、在某种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在遭受到挫折时,会自动地或主动地采用一些办法来安慰自己,为自己的不成功、甚至是失败寻找“恰当的”“合理的”理由,以获得自身心理平衡。

狐狸饥饿时看到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葡萄,想摘又摘不到,临走时自言自语地说:“葡萄是酸的”,这则寓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而心理学中也就有了“酸葡萄心理”,这个术语用来解释合理化的自我安慰,它是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

酸葡萄心理

产生原因

1、生活中我们不乏那只狐狸的境遇与心态,当受到挫折时,就找理由丑化得不到的东西。比如某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学,就在心里说,没考上名牌大学也好,那里竞争激烈,说不定学习要拼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学学习,说不定我轻轻松松地读书就可名列前茅。又如一名普通干部在竞争部门经理一职中落选了,心里有失落感,闷闷不乐,后来忽然一想:职务越高,职责越重,当个平民百姓可以逍遥自在,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这一来他情绪很快恢复常态,不再烦恼。

2、“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防卫功能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然而沉溺其间对心理生活却有显著的副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总是寻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找理由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开脱,这就活得太窝囊,可悲可叹了。

4、心理学把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称之为“酸葡萄心理”。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类行为,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目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

5、就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却找到一只酸柠檬,于是自我安慰道:“这柠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吃酸的”。考试失利就说早工作早挣钱,真考上了经济上就亏大了。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都是在个体遭受挫折,无法达到目标,不能满足愿望,为减轻痛苦和紧张,保护自尊而采取的心理防御作用,为自己找理由辩护,自圆其说。

6、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有一定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消极情绪的作用。但真正应付挫折不能只停留在自圆其说。当情绪稳定后,应该冷静的、客观的分析达不到目标的原因,重新选择目标,或改进努力方式。

酸葡萄心理

现象剖析

1、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吃得到葡萄的人,一种是吃不到葡萄的人。吃到了葡萄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吃到的葡萄的确是甜的,一种情况是吃到嘴的葡萄是酸的。吃到甜葡萄的人,当众宣扬葡萄很甜,很好吃,他心满意足,得意洋洋,他的心理自然没有什么遗憾,这种人事业有成人生得意,是世上的幸运儿,能做到这样的人固然好,可惜不是很多。

2、吃到酸葡萄的人,也必然宣布他吃到的葡萄是甜的,尽管葡萄可能把他的牙都酸掉下来了,可是打落的牙齿只得往肚子里咽,他紧紧抿着嘴,语句不清地嘟囔着:甜,甜。他不能当众出丑,咱们中国人是爱面子的,无论多么难堪,表面上总要做得好看一些。这种人表面上有很大的一个摊子,可是里面已经空荡荡的了,表面是风光的,可是里面已经破败腐烂了。这种人是爱面子的。

3、吃不到葡萄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吃不到葡萄,就瞪着大大的眼睛说葡萄是酸的;一种情况是吃不到葡萄掉头就走开,很干脆。想做吃不到葡萄掉头就走开的人,不太容易,他没有达不到目的就死缠烂打的无赖相,他知道不该属于他的东西就不该他得到,得不到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这棵葡萄树不是他的,也不是他的亲戚的,根本没他的份。或者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跳得那么高,摘到葡萄,这种人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想得开,不会小心眼,不会得红眼病,也不会好高骛远,比较切合实际,我估计寿命会长一些。

4、另一种就是酸葡萄心理。吃不到葡萄不承认葡萄是别人的,硬想分一杯羹,属非分之想,本就不该。或者他不承认自己能力不足,这是眼高手低之辈。皆不可取。所以做人最好是要么能吃到甜葡萄,要么吃不到干脆走开。

5、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其心理当得到人们的理解。有人有能力吃到甜葡萄,心理满足,那么总有吃不到葡萄的人,他应该也有理由为自己找一个心理平衡的借口,那么他只好说这葡萄是酸的,傻子才吃酸葡萄呢。这样他的心理也得到了平衡。让吃不到葡萄说说葡萄是酸的,让他们的心理获得某种程度的平衡。

6、其意义在于有酸葡萄心理的人说葡萄是酸的,他心理得到平衡后,社会就可以少出一些乱子,天下相对会太平一点。社会如果容忍有酸葡萄心理的人嚷嚷那葡萄是酸的,既不会改变葡萄是甜的事实,又能够减少社会麻烦,又有何不可,社会资源总量就这么多,蛋糕就这么大,不可能人人平均分得一块,那么分到蛋糕的人让分不到蛋糕的人说这蛋糕馊了,变质了,容忍一下。

酸葡萄甜柠檬定律

心理防御机制可分16种,归属于5大类。分别是逃避机制、自骗机制、攻击机制、代替机制和建设机制。我们要说的酸葡萄和甜柠檬属于自骗机制合理化作用,也称文饰作用。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这个理论有很著名的两个案例,一个是酸葡萄心理——丑化失败的动机。一个是甜柠檬心理——美化被满足的动机。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的是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果林,看见架子上挂着一串串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却摘不到,只得悻悻离开,嘟囔着:“葡萄没长熟,还是酸的。”在西方,这个故事甚至被引入了词典,“sour grapes”(酸葡萄心理)就由此而来,是指得不到的就说不好。而心理学中也借用了这个术语,用来解释人类心理防卫的一种机制——合理化的自我安慰。 与“酸葡萄”心态相对应,还有一种心态被称为“甜柠檬”心态,它指的是人们对得到的东西,尽管不喜欢或不满意,也坚持认为是好的。比如,你买了一套衣服,回来后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如意。但你和别人说起时,你可能会强调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即使价格贵点也值得。 不过,无论酸葡萄还是甜柠檬,在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就像是一副止痛药,虽能暂时缓解心里的痛苦,但往往会有一些副作用。例如,“酸葡萄”的人说别人不好,很容易影响人际关系,给他人一个“小人”的形象;而“甜柠檬”则容易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2

参考资料

1.什么是酸葡萄,甜柠檬心理·安康学院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

2.“酸葡萄甜柠檬”,让你做个幸福的“阿Q”!·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概述
04
产生原因
05
现象剖析
06
酸葡萄甜柠檬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