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
公办本科院校

北京农学院(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是北京市属本科院校,由北京市三委两局共建,先后获全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是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承担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技术服务中心、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北农科技园”被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

北京农学院的前身为1956年创建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1958年,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与北京市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5年,北京市在北京市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半农半读的北京农业劳动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农学院;1983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学校获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根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约1000亩,包括校本部、东校区、北校区、大学科技园市场。另外,学校建有千亩大学科技园农场、万亩大学科技园林场。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29个本科专业。图书馆纸本藏书86.76万册,电子馆藏238.09万册。有在编教职员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00余人,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

中文名

北京农学院

外文名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简称

北农(BUA)

创办时间
1956年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农林类

学校特色

北京市属农林高校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2011计划”(2014年)

主管部门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历史沿革

北京农学院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

1958年,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与北京市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

1961年,学校迁入现址;

1965年,北京市在北京市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半农半读的北京农业劳动大学;

“文革”期间,北京农业劳动大学停办;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农学院;

1983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8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3年,学校获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4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

2017年,学校取消专科招生。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2

2022年3月,北京农学院新增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

北京农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园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文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城乡发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农学(作物遗传育种方向)、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种子科学与工程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经济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投资学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37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69.57%,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5.15%,拥有外聘教师106人,其中外籍教师1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67.92%,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5.85%。学校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6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35.94%,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5.62%。其中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北京市优秀教师8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1人,北京市叶类蔬菜创新团队首席岗位专家1人,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人。 4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农林经济管理教学团队、园林植物教学团队、园艺品牌专业骨干课程教学团队、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教学团队(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校园风光

学科建设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1

省部级重点学科: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名称

批准时间

备注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1年3月

工学

作物学

2011年3月

农学

园艺学

2011年3月

农学

兽医学

2011年3月

农学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的园艺专业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农学、动物医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园艺等6个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主持完成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5项,8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1

北京市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农事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园林生态、普通昆虫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农学院动物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农学院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农-首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农学院北京市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层次(本科/高职)

所属一级学科/高职专业大类

获得年度

课程负责人

家畜环境卫生学

本科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2010年

刘凤华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

本科

管理学

2010年

何忠伟

园艺植物育种学

本科

园艺

2009年

秦岭

普通昆虫学

本科

植物保护

2008年

张志勇

教学成果

2011年至2014年,该校学生在中国青年创新大赛、“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等一系列科技、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得北京市级(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一等奖50余项,并首次获得了全国冠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6%,学校被授予“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称号。1

教学楼A座

北京农学院获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成果

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王慧敏、杜晓林、范双喜、张喜春、沈文华

面向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改造植物生产类传统专业

一等奖

潘金豹、张喜春、秦岭、董清华、李梅

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创新体系与京郊大学生“村官”培育长效机制研究

二等奖

王有年、高东、范双喜、何忠伟、韩宝平

特色农经行动计划:都市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

二等奖

郑文堂、何忠伟、李华、刘芳、赵连静

对外交流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学校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20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了本科“3+1”合作办学项目,与日本麻布大学、波兰波兹南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交流学习项目,与美国、荷兰的涉农类公司企业开展了专科生“2+1”研修项目。学校积极承办和参与第四届国际板栗学术会、动物福利国际会议、欢庆国际诺鲁孜节暨中塔友谊杏树移栽仪式、中德都市农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重要活动。1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11至2014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农业行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国家级项目。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研究、作物品种研究、肉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兽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2008—2012年,学校共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2项,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4147亿元,年均科研经费4829.48万元。1

学校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项;获得专利授权90项,新品种、新药证31个,软件著作权13个,学术论文2978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及被SSCI收录论文328篇,CSCD、CSSCI收录论文659篇。

2011-2017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人

奖励/等级

授奖单位

单位

年度

1

森林计测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姚山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国务院

参加

2011

2

畜禽粪便无公害资源化利用研究

刘克锋

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农业部

主持

2011

3

抗逆高产小麦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秋芝

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农业部

参加

2011

4

畜禽粪便无公害资源化自主创新技术系统集成研究及其利用

刘克锋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环保部

主持

2011

科研平台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制品与种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联合申报)、北京市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申报)、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申报)、生态环保型海藻活性物质应用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申报)、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等15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3

大学科技园万亩林场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北京农学院学报》是北京农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季刊,公开发行)。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兽医、园林科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等农业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简报等。

图书馆藏

图书馆纸本藏书近90万册,电子馆藏近240万册。拥有中文数据库22个,涵盖了1万余种中文期刊全文及专题文献;外文数据库7个,涵盖了6000余种外文期刊全文及专题文献;电子图书21万种。经过历年的藏书建设,图书馆已形成具有鲜明农业、生物专业特色,涵盖工、经、管、法、文、理专业的综合性藏书体系。1

获得荣誉

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名

中文名称:北京农学院

字体:毛体手书体

简称:北农

英文缩写:BUA

校徽

校徽主体造型采用同心圆环图形,型似充满动感的车轮,寓意着学校滚滚向前的发展态势;两圆环之间上半部分为学校中文毛体手书体名称,下半部分为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标识内心设计以麦穗与书籍组合成造型图案,其下方为学校办学起始年份“1956”;麦穗象征着农业,书籍象征着知识,麦穗与书籍的组合寓意北农学子扎根于知识的土壤,汲取知识的力量茁壮成长;图案的颜色采用浓绿色,寓意为生命和希望。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笃行博学尚农

校训整体涵义:厚德笃行,意在强调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期望师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以德立身,注重实践,用以倡导尚德重行的育人精神。博学尚农,旨在突出学校“以农为本、博采众长”的教育思想,要求师生重视农业、关注“三农”,掌握广博知识,积淀深厚学问,用以培养宏达广识的爱农求知情怀。二者密切相联、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德才兼备”与“知行合一”的全面要求和完整统一,与学校“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和复合型应用型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脉相承。

校歌

歌名:《绿色的希望》

歌词:鲜花遥望,遥望着远方;

诉说大地的沧桑,大地的沧桑

岁月啊深深,深深地思恋;

思恋绿色的校园,绿色的芬芳

啊,我看见风在吹雨在飞,生命在激情歌唱;

纵然是天涯海角,绿色是永远的故乡

啦......

绿色轻轻地告诉我,播撒心中的希望;

伴着泥土,泥土的芳香

心灵自由的飞翔,青春啊深深,深深地憧憬

憧憬未来的理想,未来的辉煌

啊,我看见风在吹雨在飞,生命在快乐歌唱

无论是山高水长,北农是绿色的希望

啦......

绿色轻轻地告诉我,点燃心中的太阳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赵锋

校长

周剑平

党委副书记

仲丛生、易帅东

副校长

张德强、段留生

历任领导

学校沿革

历任书记

历任校长

河北省通州农业学校(1956—1958)

王乃生(任党支部书记)(1957年)

周文仲(副校长主持工作)(1956年)

刘洁之(1957—1958年)

北京市农业学校(1958—1965)

沈尹(1958.04—1963.09)

刘洁之(1958—1959年)

沈尹(1960—1963.09)

知名校友

韩耕: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办党组书记、主任  

刘长利:北京市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潘建新: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阎晓军: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陶志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  

戴维: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袁海鹏:北京市大兴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区监察委主任  

陈涛:北京市朝阳区委副书记  

吴耀新: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王岩石: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吴连江: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吴耀新: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李素芳: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王中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张铁强:北京农学院副校长

李云伏: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范双喜: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王晓霞: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李华:北京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农学院教授

周长安:怀柔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副书记、机关党组书记  

杨丽: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杜相堂:高级工程师、平谷区果品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曾获“首都绿化美化积极分子”、“北京市林业系统先进个人”  

刘长安: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香豆豆食品有限公司经理  

潘永杰: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北京市劳模、市“五四奖章”获得者

王号儒:书法家  

校园环境

根据2019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约1000亩,包括校本部、东校区、北校区、大学科技园市场。另外,学校建有千亩大学科技园农场、万亩大学科技园林场,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

学校建成校园局域网,有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风雨操场和全塑胶标准田径场等体育设施。

参考资料

1.学校简介 ·北京农学院

2.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在华中农业大学成立·中国教育在线

3.北京农学院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北京农学院

4.师资简介·北京农学院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历史沿革
04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
教学建设
对外交流
05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学术资源
获得荣誉
06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精神文化
07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08
知名校友
09
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