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鱼
鲽形目菱鲆科动物

多宝鱼是大菱鲆的英译名兼商品名,又叫欧洲比目鱼,英文名Turbot1。大菱鲆属于鲽形目、鲆科、菱鲆属,主要产区位于大西洋东侧沿岸,是东北大西洋沿岸的特有名贵低温经济鱼种之一。雄鱼一般1年性成熟,雌鱼2年性成熟。其具有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大菱鲆引种工程是当代中国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后期养殖推广的成功,使其成为中国海水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

中文名

多宝鱼

拉丁学名

Scophthalmus maxim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鱼亚纲

目

鲽形目

分布区域

北起冰岛,南至摩洛哥周边的欧洲沿海是大菱鲆的自然分布区,相对生产区位于波罗的海、北海、冰岛和纳维亚半岛附近海域。大菱鲆自然分布于大西洋东侧欧洲沿岸,常见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从北起北纬68度远离冰岛沿岸的海域,沿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岸带向南,一直到北纬30度远离摩洛哥沿岸的海域,均有分布。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区在北海,栖息于水深20-70m,砂质、沙砾或混合底质的海区。

形态特征

大菱鲆身体扁平呈菱形,两眼位于头部左侧,眼间隔平而宽。身体裸露无鳞,只在有眼侧被以少量较小于眼径的骨质突起。背面呈青褐色,间有点状黑色素,黑色和咖啡色花纹隐约可见,该鱼能随生活环境和底质的变化而改变体色的深浅。腹面光滑呈白色、无鳞。背鳍和臀鳍各自相连成片而无硬棘,背鳍前端鳍条不分枝,有鳍膜相连,体长为体高的1.3~1.5倍。大菱鲆牙齿细短,不锐利。左右侧线同样发达,在胸鳍上方有一弓状弯曲部,头部与尾鳍均较小,全身除中轴骨外无小刺。体中部肉厚,内脏团小,出肉率高。皮下、鳍边都含有十分丰富的胶质,口感甘美,风味独特。内脏团位于腹腔前部,性腺位于腹腔下后方,成熟期性腺由前向后不断膨胀,以致可以充满整个腹腔,将内脏团挤于腹腔前位上方。

生活习性

大菱鲆为底栖性鱼类,无眼侧着底生活,觅饵时跃起捕食,平时一般浮动较少,其性格温驯,在养殖条件下很少发现有相互残食的现象发生。大菱虾为冷水性鱼类,其最高致死温度为28℃~30℃,最低为1℃~2℃,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4℃~17℃,一般水温超过21℃~22℃就停止生长。

饲养繁殖

亲鱼培育

环境设施:养殖场应选择在远离污染源,通讯、交通方便,电力充足,具有淡水的地方。水质清澈,符合国家渔业二级水质标准(可咨询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亲鱼培育设施包括控温、控光、充气、进排水和水处理等设施设备。亲鱼培育池可采用木槽(内衬橡胶内壁)、玻璃钢水槽和水泥池。池形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和八角型等几种。容积10~100立方米不等,通用型容积为20~60立方米,池深0.6~1.2米。进水口依切线或对角线方向设于池子顶部,中央排水口设于池子中央,池水环流过后通过中央排水柱排出池外。池外的排水柱由内、外套管组成,可与中央排水柱相匹配自由调节池内水位和流速。

亲鱼来源要求:大菱鲆亲鱼有两种来源,一是从野生群体中挑选;二是从养殖群体中挑选。中国不是大菱鲆的原产地,所以主要依赖于第二种途径获得亲鱼。大菱鲆亲鱼在一般繁殖条件下,只有50%左右的雌鱼在生产季节排卵,其他雌鱼或者不产卵,或者产卵迟后,且卵子的质量变化较大,所以苗种繁育场应保有充足的亲鱼数量,通常>100尾为宜。大菱鲆为雌雄异体,缺乏第二性征。雌雄亲体的区别主要通过周期性的发育过程而逐步显现出来。雌性个体较大,产卵前身体的肥满度增大,性腺隆起明显;雄性个体相对较小,成熟期身体的肥满度一般,性腺部位不突出。亲鱼应体形完整、色泽正常、健康无伤、活动力强、集群性好、摄食积极、年龄与规格适宜。雌鱼要求3龄以上,体重3千克以上,体长40厘米以上;雄鱼2龄以上,体重2千克以上,体长30厘米~35厘米。

入池亲鱼的雌雄比例为1∶1或1∶1.5。亲鱼允许使用到6龄。亲鱼采用低温保温泡沫箱运输,温度在10℃左右,1尾~2尾/箱。当年繁殖季节运输的亲鱼,一般应为下一个繁殖季节使用。亲鱼培育要求:亲鱼培育的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水质清澈透明,符合国家渔业水质二级标准(可咨询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光照度60Lux~600Lux,池顶及周围遮光,以利于全人工光周期控制;水温8℃~15℃,盐度28~35;pH7.8~8.2;溶解氧>7毫克/升;氨氮<0.1毫克/升;流水的水交换量至少为2个~6个全量;亲鱼培育车间要求保持环境安静,禁止噪音和人员活动干扰。亲鱼培育密度应小于5千克/平方米,一般为1尾~1.5尾/平方米。亲鱼培育饲料有软颗粒饲料、干颗粒饲料、经消毒的优质鲜杂鱼等。软颗粒饲料主要成分为粉状配合饲料、优质鲜杂鱼等经冷冻贮存备用。饲料颗粒应大小适口。颗粒饲料的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2%,鲜饲料的日投喂量为3%~5%,每日投喂1次~2次。建议最好完全选用亲鱼专用干颗粒饲料喂养亲鱼,以防病源生物的入侵。

共5张
多宝鱼

人工繁殖

大菱鲆在大西洋沿岸自然产卵为春季,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驯化的亲鱼通过控温、控光,则可实现全年产卵。亲鱼培育车间应设置全人工光、温控制条件,照明灯可安装在亲鱼水槽的盖板下面,也可以安装在有遮光幕的亲鱼池上方离水面1米~1.2米,光照时间由每天8小时逐渐增至每天16小时,水温由8℃逐步增至14℃。如此经过连续2个月的调控,即可使亲鱼分期、分批成熟。

雄性大菱鲆一龄达到性成熟,雌鱼二龄达到性成熟,自然成熟期在每年5月~8月份,产卵季节在4月与8月之间。人工培养的亲鱼,在人工控制光照情况下,1月~10月份均可获得成熟的卵子。进行人工繁殖仍采用人工授精方法。受精卵用静水孵化,也可以用流水孵化,孵化水温为12℃~15℃。初孵仔鱼,在容积为10立方米~20立方米圆形玻璃钢水槽或水泥池中培养,培育密度为5尾~20尾/升,每天连续光照约14小时,水表面照度为200lux~1000lux,培育期间微充气,水温逐渐提高,最后提高到20℃。仔鱼孵出后第三天开始投饵,每天投喂两次轮虫,轮虫密度为5个~10个/毫升。在头十天内,加入部分单胞藻(以加入三角褐指藻和等鞭藻为佳)充当轮虫的饵料。仔鱼孵出后6天~10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投卤虫无节幼体时间共20天~25天。仔鱼体长达到20毫米时,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促使鱼转换食物,逐渐淡薄对活饵料的偏爱。大菱鲆转换食性以后的成活率达到85%。仔鱼双眼移到一侧达到完全变态,约需70天左右,全长约30毫米,一般在这时来计算大菱鲆人工育苗的成活率。80天已完成变态的幼鱼,即可移养到较大池子20平方米~30平方米,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此时的光照、流水、充气措施同前。

健康养殖

苗种选购:鱼苗是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应选购5厘米以上的苗种。最好从国家级良种场或政府指定的育苗场购买。要求苗种体表鲜亮、体形完整、无伤痕、无发暗、无炎症、无畸形、无白化和无寄生虫,活动能力强,鳃丝整齐。同批苗的规格整齐,双眼位于身体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有点状黑色素,无眼侧光滑呈白色。有条件的可在购买前进行健康检测,以确认苗种的健康程度。合理密养: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对大菱鲆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在合理的养殖密度下,鱼体应激反应小、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强,生长速度快,反之易引发疾病。可以根据池水的交换量和鱼苗的生长等情况,对养殖密度进行必要的调整:1.当池水交换量小于6个循环/天时,要适当降低密度;2.每个月对鱼进行取样称重结果,而决定是否调整密度;3.每次分池和倒池前需充分做好计划,以保证放养鱼至少在一个水池内稳定一段时间,再进行分池操作。水质调控:大菱鲆养殖要求水质无污染,抽取地下海水可直接入养殖池使用,用外海水要进行过滤、杀菌。以流水养殖为好,换水量保持每天5个~10个循环。水温20℃时原则上要加大换水量,当水温长期处于22℃以上时,要注意采取降温措施,以防大菱鲆发生高温反应导致充血死亡。

饲料投喂:大菱鲆饲料配方:通常用50%~60%鲜杂鱼绞成鱼浆,配以40%~50%大菱鲆专用粉末饲料,再根据不同的阶段添加3%~5%鱼油,用饵料机挤压调配而成。前期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具体投饵量以不留残饵为大体原则。鱼体重100克前每日投饵次数4次~6次,体重150克以后每日投饵次数2次~3次。在水温低于12℃或高于22℃时鱼摄食不良时,可适当减少投饵次数及投饵量甚至停饵,尤其注意在药浴前不能投饵。疾病诊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简易疾病诊断:1.观察游泳、摄食及病症情况,以此推断是否健康;2.针对患病鱼个体,可依次检查体色、体表、粘液和鳃丝情况,并对以上部位分别取样进行显微观察,确认是否有寄生虫或细菌感染;3.打开腹腔观察各组织器官病变情况,对各器官分别取样进行显微观察,确认是否有寄生虫或细菌感染。通过以上程序可大致判断疾病情况。

日常管理:

  1. 大菱鲆是冷温性底栖鱼类,优良的养殖环境和水质是保障养殖成功的基础。日常养殖中要尽量减少光、声干扰和人为扰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换水和清污以保持优良水质和底质环境。2.定期测量水温、溶氧、氨氮等水质指标,适时分池以保持合理密度。养殖工人专职专区、养殖工具专池专用并经常消毒,养殖车间要定期消毒,消毒液经常更换。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对健康鱼体的施药次数,选择低毒、高效、对鱼体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工具、车间等的日常消毒操作。3.定时观察养殖鱼的摄食、游动和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病鱼及死鱼,捞出病鱼、死鱼进行解剖分析、显微镜观察,分析原因,记录在案。病鱼、死鱼选择在远离养殖厂区的地方焚烧或泼洒生石灰后掩埋,不可随意丢弃。

病害防治

白化病

该病属因特殊营养缺乏和失衡而导致的营养性疾病。在自然环境下,大菱鲆的自然体色为背面青褐色,腹面白色,中间分布有点状黑色颗粒。但在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大菱鲆易出现白化现象,称之为“白化病”。患有白化病的鱼虽然生长基本正常,不发生死亡,但其养成商品鱼的经济价值降低,给养殖业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病鱼背面体表色素异常,出现不规则白色斑块和少量的浓黑着色区域,严重时整个背面呈白色。该病在苗期和养成期均有发生,发生率可达90%以上。患病仔稚鱼皮肤呈透明状,色素稀少或分布不均,随着生长其皮肤逐步变成全白或黑白相间。对策:在亲鱼培育期间,制定适宜的控光和控温计划,严禁升温过快、急率促熟的操作方法;强化亲鱼营养,投饲一定量的鲜活饵料以增强卵的营养积累;给鱼苗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轮虫和卤虫;降低苗期培育密度,同时提供适宜的培育条件。

红体病

病原为虹彩病毒。病鱼鳃丝贫血,呈暗灰色,鳍基部出血,严重者整个身体出血发红,胃肠壁呈点状出血,摄食力下降、活力差、不易集群。感染初期死亡较少,但出现明显症状后死亡很快。对策:避免投喂不新鲜的冰冻杂鱼,以防病毒被带入养殖池中;一旦发现病鱼要及时隔离;在饵料中添加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免疫促长素”)加“鲆服康”内服,每日两次,连喂5天~7天为1个疗程。

盾纤毛虫病

病原为蟹栖异阿脑虫。鳃丝、鳃盖膜、眼周和鳍部组织为盾纤毛虫的易感区域。感染初期病鱼体表出现白斑、黏液增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一般体色变暗、活力减弱、摄食量降低、生长减慢、在养殖池中散群,偶有出现打转游动现象。该病在苗期、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均可发生。此病传染快,发病率高,可引起大规模死亡。对策:养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或消毒处理,避免虫体随水带入养殖池;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清除有机碎屑,以保持池底、水体清洁;投喂鲜活小杂鱼要经淡水浸洗30分钟以上或冰冻处理后投喂;发现病鱼后,在池中使用福尔马林浸泡3小时,以杀灭鱼体表面和水体中的纤毛虫。

鞭毛虫病

病原为漂游鱼波豆虫。在感染初期体表出现多处呈不规则状的小面积白色斑块,1天~2天内可遍及全身。鳃丝及白斑处有大量黏液和寄生虫体。病鱼食欲差、消瘦、游泳迟钝。该病多见于养成期,在高温期发作,传染极快,1天~2天内可导致整池鱼大部分死亡,属急性死亡。对策: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清除有机碎屑,以保持池底、水体清洁;一旦发现病鱼,应尽快加冰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池水水温,降低鞭毛虫繁殖速度和疾病蔓延;同时将病鱼用淡水浸泡10分钟杀灭鱼体表面鞭毛虫。

黑痩症

病原为灿烂弧菌。发病鱼苗体色发黑,头部大,身体相对较小,呈畸形,不摄食、活力差、发育迟缓、变态率低,最后沉底死亡。孵化后7天~18天的早期仔稚鱼易受感染,此病发病率高,死亡快,属急性死亡。对策:保持养殖用水的清洁和充足的换水量;用“参鲆菌毒杀”对轮虫及卤虫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收集投喂鱼苗;用“高浓度复合戊二醛”全池泼洒进行药浴,连续处理3天,每天药浴时间在8小时以上。同时在饵料中添加“溃疡平”内服,每日两次,连喂3天~5天为1个疗程。

脾肾白浊病

病原为细菌,菌种有待鉴定。该病俗称“阴阳鱼”或“两截鱼”。病发时,腹部肾脏区隆起,鱼体开始变暗,摄食量下降,鳃丝末梢出现白色肿大物。解剖病鱼后发现脾肾严重肿大,外观呈白色,组织易碎,切开后像豆腐渣,失去了正常组织结构。随着病情发展尾端变黑,黑色面积自尾端向头部方向逐步扩大,出现明显的“黑白”界线,鱼体好像分成明显的两截。当黑色边缘推移到腹腔位置时病鱼开始发生死亡。该病发生在养成期,属慢性死亡。对策: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保持池底、水体清洁;发生此病时在饵料中添加“鲆服康”内服,每日两次,连喂5天~7天为1个疗程。

凸眼病

病原为一种肠球菌属细菌。病鱼的单眼或双眼凸起,眼周组织浮肿呈淡红色,眼部正下位的腹面区域也常出现红肿。严重时眼球暴裂导致病鱼失明,最后因无法捕食而死亡。此病从苗期、养成期到亲鱼培育期均有发生。第2页共3页死亡快,属急性死亡。对策:保持养殖用水的清洁和充足的换水量;用“参鲆菌毒杀”对轮虫及卤虫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收集投喂鱼苗;用“高浓度复合戊二醛”全池泼洒进行药浴,连续处理3天,每天药浴时间在8小时以上。同时在饵料中添加“溃疡平”内服,每日两次,连喂3天~5天为1个疗程。

白鳍病

病原为鳗弧菌。病鱼背、腹鳍变浊白,鳍的边缘卷曲,鳍组织出现溃烂。腹部外观呈现橘红色。严重感染的病鱼体色变暗、不摄食、漂游水面、游泳无力。此病主要发生在25天~40天的仔稚鱼,表现为急性死亡。对策:养殖用水要严格过滤,并经过消毒处理以保证水质清洁;降低养殖密度,加大换水量,及时吸污清底和清除死亡鱼苗;用“参鲆菌毒杀”对轮虫及卤虫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收集投喂鱼苗。用“高浓度复合戊二醛”全池泼洒并进行药浴,连续处理3天,每天药浴时间在8小时以上。同时在饵料中添加“健鱼乐”内服,每日两次,连喂3天~5天为1个疗程。

腹水病

病原为鲨鱼弧菌和大菱鲆弧菌。病鱼腹部膨大,肠胃中或腹腔内有大量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严重时病鱼全身弥散性充血呈暗红色,肛门红肿、凸出。此病在大菱鲆的苗期和养成期均可发生,死亡率高,常引起大规模死亡。对策:加强卫生管理,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发现病鱼立即隔离,以防相互传染;在病鱼尚能摄食时在饵料中添加“鲆服康”加“鱼病康”内服,每日两次,连喂5天~7天为1个疗程。当病鱼停止摄食时,用“参鲆菌毒杀”全池泼洒进行药浴,连续处理3天,每天药浴时间在8小时以上。烂鳍病

病原为鳗弧菌。病鱼的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先变浊白,1天~2天后逐渐充血发红直至溃烂。严重时鳍部组织烂掉而缺损。该病多发生于苗期和养成初期,传播快、死亡率高,属急性死亡。对策:降低养殖密度,降低发病几率;勤吸污,加大换水量以保持池底清洁和良好的水质;适时分池,小心操作和搬运,防止擦伤;发现病鱼应尽快隔离处理;用“高浓度复合戊二醛”全池泼洒进行药浴,连续处理3天,每天药浴时间在8小时以上。同时在饵料中添加“溃疡平”内服,每日两次,连喂3天~5天为1个疗程。

疥疮病

病原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发病初期,在背部出现局部性红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中间产生黄色脓状物,最后表皮出现黄白色、圆形溃疡性伤口。溃疡伤口多集中在鱼的躯干部肌肉厚实的地方,可形成深窝。严重时伤口可洞穿整个鱼体,伤口处充满脓状物。该病多见于养成期。对策:加强常规管理,勤换水、吸污,防止出现残饵,保障良好水质;适时分池,调整养殖密度;出现病症时,及时将病鱼隔离;用“高浓度复合戊二醛”全池泼洒进行药浴,连续处理3天,每天药浴时间在8小时以上。同时在饵料中添加“溃疡平”内服,每日两次,连喂3天~5天为1个疗程。

白便症

病原为大菱鲆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病鱼体色变暗,腹部下凹,不摄食或吞食后吐出,挤压腹部可见白便从肛门流出,有时肛门处拖带稠的白色粪便。因此,发病时池底经常会发现黄白色条状物。该病常见于育苗期和养成期,其感染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能引起长期性慢性死亡,养殖过程中常与腹水病状并发。对策:加强吸污和换水,清除池底污物;勿投喂不新鲜的冰冻杂鱼,防止病原体的侵入;池底较脏时可进行移池或使用“氧立得”等强氧化剂处理,使池中有机物氧化;用“高浓度复合戊二醛”全池泼洒进行药浴,连续处理3天,每天药浴时间在8小时以上。同时在饵料中添加“鱼病康”加“鲆服康”内服,每日两次,连喂5天~7天为1个疗程。

营养价值

大菱鲆的肌肉丰厚白嫩、骨刺少、营养组成全面,配比合理,鳍边和皮下含有十分丰富的胶原蛋白质,鱼肉中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既齐全又平衡良好,其中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很高。据营养专家测算分析,大菱鲆的脑、眼和肌肉中DHA和EPA(脑黄金)含量也很高。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钾、锌、锰、镁、铁、钙等多种矿物元素及粘多糖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成分。这些营养物质的含量均高于家禽和淡水鱼类,而且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多宝鱼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76 千卡

蛋白质

14.1 g

脂肪

2.1 g

参考资料

1.《费雪的美食词典》·(美)M.F.K.费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20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分布区域
04
形态特征
05
生活习性
06
饲养繁殖
亲鱼培育
人工繁殖
健康养殖
07
病害防治
白化病
红体病
盾纤毛虫病
鞭毛虫病
黑痩症
脾肾白浊病
凸眼病
白鳍病
腹水病
疥疮病
白便症
08
营养价值
09
食物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