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
私立厦门大学
1919年8月,陈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10人为筹备员。
1919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会议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郑贞文为教务长、何公敢为总务长。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举行开校式,初创时为私立,设有师范(包括文、理科)、商学两部。
1921年7月4日,林文庆接受陈嘉庚先生邀请继任厦门大学校长,在林文庆校长掌校期间,陆续增设工学、新闻、法学、医药等科系,初步建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到民国19年(1930年)扩充为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21个系。
民国25年合并为文、理、商3个学院、9个系。学生由开始时的136人发展到300多人。
国立厦门大学
1937年7月1日,经陈嘉庚函请,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
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博士任厦门大学校长。
1937年9月4日,由于日军侵犯厦门,学校迁鼓浪屿;11月间,学校定出迁汀计划;12月24日,开始迁移;于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达。5月间,厦门大学校舍被被日寇炸毁。在闽西长汀期间,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厦门大学设置文、理、法、商4个学院、15个系,学生从3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1
1945年9月1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946年6月1日,厦门大学校本部开始迁回厦门,长汀各界在体育场举行欢送大会,赠送大匾额一块,上刻“南方之强”四个大字。迁回厦门以后,陆续增设海洋系、国际贸易系和法律系的司法组,学生增至1600多人。
1949年1月31日,前校长萨本栋在美国逝世,按其遗嘱将骨灰安葬在厦门大学校内。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100周年校庆
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先生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市军管会于10月20日委派军代表吴强、肖枫接管厦门大学,组建新的厦大党支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为厦门大学校长。
1951年,原省立福建农学院并入厦大,改成厦门大学农学院,原私立福建大学的政治、法律、经济三系并入厦大。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大调整。1952年院系调整前,厦门大学拥有7个学院。
厦门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山东大学:1952年,厦大理学院海洋系师生转入山大组建山东大学海洋系。
2:中国海洋大学:山大1958年迁往济南时将海洋系留在了青岛,后发展成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3:浙江大学:1952年,厦大电机、土木、机械三个系各一部分并入浙大。
4:东南大学:1952年,厦大工学院的机械和电机两系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组建成南京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南大学。
5:河海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水利专业合并,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河海大学。
6:南京大学:1952年,厦大俄语专业合并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的学生也转到该校外文系学习。
7: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1年5月,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直接参与组建北航(北航于1952年成立)。
8:上海财经大学: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厦大商学院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
9:同济大学:1952年,厦大土木建筑几十名师生调入同济大学。
10:内蒙古大学:1957年,以北大,南大,山大,厦大,中山五校为主,国内十余所著名高校(包括清华、南开等)共同创建内蒙古大学。
11:华东师范大学:1924年6月,厦大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闹学潮离校到了上海,创办大夏大学。解放后经院校合并,发展为华东师范大学。
12:华东政法大学:1952年,厦大政法学院(包括政治、法律两系)归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13:上海海洋大学:1972年,厦大水产相关系调入原上海水产学院迁建的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恢复上海水产学院和续办厦门水产学院,学院一分为二,后分别发展为上海海洋大学和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14: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名大连海事大学)是在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中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即为从厦门大学分出的航务专修科。
15:福州大学:为创立福大,厦大支援物理系数十名教师,化学系2/3,数学系3/4,相当于分出一半理科。
16:集美大学:厦大航海、水产相关系科70年代调入集美航海学校、厦门水产学院即现在的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水产学院。
17: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与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学院。
18:福建师范大学:1954年,文学院教育系并入福建师范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厦门大学只保留文理学院,成为文理科的综合性大学,并在52年之后陆续又有院系调出。
1958年7月,厦门大学下放归福建省管理。
1963年9月,经中央批准,厦门大学改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厦门大学下放给福建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大批干部、教师被下放农村,有一部分充任中学教师,有的改行做其他工作。
1966~1970年,厦门大学停止招生5年。
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时有9个系,除保留1966年的8个系外,福建师范学院教育系迁回厦大开办。
1972年,厦门大学水产相关系调入厦门水产学院。
厦大景观1981年11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9月12日,举办试办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大会。
1995年7月,厦门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1996年,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1997年4月,厦门大学“211工程”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审定立项建设。
2001年2月,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4月6日,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奠基兴建。12月,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4年,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4年7月,厦门大学被增列为中管高校。
2005年底,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
2012年,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在北京签署《重点共建协议》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标志2012年,学校成立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分校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占地90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2013年6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7月,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11月,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签署共建厦门大学医学院协议。
2014年,学校牵头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4月6日,学校整合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等学科组建成立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17年1月,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厦门大学位列其中。8月,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正式批复,同意成立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由学会与厦门大学共建。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文公布,依托厦门大学建设国家天元数学东南中心;厦门大学两岸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于2018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上揭牌成立。
2019年3月,学校整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人口研究所、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研究所组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9月,厦门大学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12月,厦门大学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合办的“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
2020年9月20日,加入海西医学联盟。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贫联盟。9月29日,成为全国高校海洋类学术期刊联盟理事单位。10月10日,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1月,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11月26日,厦门大学召开电影学院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会议,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和著名学者,为该校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电影学院筹建工作建言献策。
2021年4月,厦门大学四校园(思明本部、翔安校区、漳州校区、马来西亚分校)隆重庆祝了厦门大学100周年校庆。11月19日,由厦门大学与宁德时代牵头共建的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成立。
2022年8月,厦门大学成为了高校数字化发展与创新联盟会员。9月,加入福建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联盟。9月,厦门大学成为了福建省高校基础医学学科联盟成员。10月29日,厦门大学“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11月1日消息,近日厦门大学举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揭牌仪式。11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宣布撤销,将原人文学院下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调整为学校直属教学科研单位,在原历史系的基础上成立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142月9日,全国首个中国式现代化法律文化传播学社在厦门大学成立。
2023年4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揭牌15;4月20日,厦门大学国际可持续性科学研究院在试运行一年后正式揭牌。165月10日上午,厦门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揭牌仪式顺利举行17。6月,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公布2023年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名单,其中,厦门大学等厦门地区高校增加45个专业。18
2023年11月26日,厦门大学成立国际传播研究中心;12月1日,发起成立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联盟。
2024年3月,厦门大学新增运动训练本科专业;3月9日,厦门大学成立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11月25日,厦门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12月13日,厦门大学-东软医疗磁共振联合研发中心签约仪式暨物理智能磁共振技术与产学医合作论坛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举行。
2025年1月2日,厦门大学百度飞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揭牌成立;1月23日,无锡高新区与厦门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建厦门大学无锡研究院、无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设立厦门大学无锡合作基金。
办学条件

厦门大学
硬件设施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占地9700多亩,其中思明校区位于厦门岛南端,占地近2600亩,漳州校区占地2500多亩,翔安校区占地3600多亩,马来西亚分校约9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2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451万册、电子图书885万册,固定资产总值126亿元,仪器设备总值46亿元;拥有10家附属医院。校园高速信息网络是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2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6个学部、34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开设10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
学院 | 系 | 招生大类名称 | 分流专业 |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 戏剧影视系 | 人文科学试验班 | 戏剧影视文学 |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 中文系 | 汉语言文学 |
|
历史学系 |
|
注:全校共有104个本科专业(四年制97个,五年制7个,带“★”号标志的专业为五年制);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学院)、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方向)专业今年暂未招生。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6月,共拥有11家附属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 |
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 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 |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直属) | 附属龙岩中医院 | -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74%。共有两院院士35人(含双聘18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4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79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223人次;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项,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3
学校共有两院院士32人(含双聘院士18人)(2021年12月数据),文科资深教授1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9人、青年学者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5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8人、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6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3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
院士姓名 | 类别 |
田昭武 | 专职 |
万惠霖 | 专职 |
田中群 | 专职 |
孙世刚 | 专职 |
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
国家级教学名师:郭祥群、孙世刚、沈明山、张馨、林亚南、陈小麟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固体物理表面化学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机制、团簇化学、肿瘤生长和抑制相关传导的调控、界面电化学
教育部创新团队: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机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复杂体系的计算化学、传染病诊断和疫苗研究、海洋环境生理与毒理学研究、碳资源高效利用的催化基础、核受体肿瘤分子靶点与药物开发、杂环化学、谱学分析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博士后流动站3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5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
社会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教育学、考古学、中国史、海洋科学、生物学、新闻传播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戏剧与影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控制科学与工程。
专业博士学位点(1个)
教育博士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民族学、天文学
专业硕士学位点(24个):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审计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化学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航空工程)、临床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药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6个)
教育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化学、海洋科学、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9个)
国际法学、高等教育学、专门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动物学、水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科学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17个)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生态学、统计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46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厦大有7个一级学科进入A类,它们分别为海洋科学、应用经济学、化学、统计学、工商管理、法学、生物学。
据ESI数据库2019年3月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厦大共有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分别是: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数学、农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微生物学、药理与毒理学、地学、物理学,其中化学进入全球1‰。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厦门大学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个专业(1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2门课程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第六、第七、第八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
截至2019年3月,厦大获第六、七、八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29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7年3月,第2届世界芭蕾舞比赛在日本东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124名选手参赛,厦门大学副教授李娜携其学生欧锐代表厦门大学参加该赛事。欧锐凭借原创独舞作品《萌动》获得现代芭蕾舞成年组金奖,李娜获教师奖。 5
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金融学、行政管理、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英语、法学、历史学、海洋科学、化学、生物科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分析化学、政策科学、结构化学、国际经济法、审计学、财政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现代生物学实验、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税收、统计学、金融工程、综合化学实验、中国古代史、高等代数、材料化学导论、动物生物学、声学基础
国家级教学团队:海洋科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统计学教学团队、生物学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数学、经济学、历史学
厦门大学 |
景润拔尖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萨本栋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临床医学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法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飞行器动力工程、建筑学
国防教育:2019年8月5日,厦门大学《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厦门大学积极探索学生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人选教育部首届全国学校国防教育典型案例。
国际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已与境外259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52所世界知名高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已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建设14所孔子学院和48个孔子课堂,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承建数量最多、孔子学院分布最广的中方合作院校之一。2014年7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奠基,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被中央媒体誉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一颗明珠;已开设22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专业、4个博士专业。马来西亚外交部长表示,分校已成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重要典范。
马来西亚总理阿普杜拉·巴达维、新加坡副总理贾古玛、韩国前总理李洪九、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英国前副首相彭仕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统乔治·理查兹、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拉赫蒙、新西兰总理罗伯特·马尔登、马来西亚上议院议长敦·澳马尔·翁毓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民主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马耳他总统阿加塔·巴巴拉女士、泰国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玻利维亚副总统兼国会主席路易斯·奥西奥·圣西内斯等相继参观访问了厦门大学。另外,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马来西亚外交部长希沙慕丁等中马两国政府官员都对厦门大学设立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表示支持及肯定。
社会评价
2018年1月,自然出版集团公布2018年第一期自然指数,厦大名列内地高校第9位。
2018年10月,《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榜单》发布,厦门大学排名第七。
2019年3月,厦门大学共有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总数在中国大陆高校中列第11位。
2020年6月,位列2021QS世界大学排名第432。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20位。
2020年4月,“双一流”建设大学百强榜(2020)发布,厦门大学列第12位。
2021年8月,位列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世界第208位,中国内地第15位。

厦门大学鸟瞰
学术科研
建设成果
截至2019年3月,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7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项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项,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32项成果获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3项;厦门大学在台湾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海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自身特色,实力居国内高校前列。
2022年9月,由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格里菲斯大学以及中国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两国多所科研机构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大气压冷等离子体能够抑制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为研发可预防新冠病毒的鼻喷剂等药物打下基础。相关论文近日已发表在澳大利亚《诊断治疗学》期刊上。
2024年1月,厦门大学两项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分别是“首个戊肝病毒尿液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和“在研国产九价HPV疫苗与进口疫苗效果相当”。同年3月,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全球海洋生物碳泵估算研究取得突破”成功入选2023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3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局创新研发中心1个。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疫苗学与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
天然产物源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陶瓷纤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用生物制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研究所、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中国)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物理化学研究所、教育部寄生动物学研究室(厦门大学)、教育部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厦门大学)、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国家农村社会保险研究中心(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委托)、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21年11月19日,由厦门大学与宁德时代牵头共建的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成立。

厦门大学
学术资源
厦门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1年,总面积约10.3万平方米。其中总馆位于思明校区,另有法学、艺术、海韵学生公寓等分馆;翔安校区拥有德旺图书馆。总分馆之间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随着漳州校区图书馆、马来西亚分校图书馆的相继建成,厦门大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截至2023年12月,馆藏总量达1416万册。其中,纸本馆藏约486万册,电子馆藏约930万册,数据库计193个。纸本馆藏涵盖各个领域,哲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文献尤其丰富,在东南亚和台湾研究的资料建设方面颇具优势。馆内还藏有大量古籍线装书、缩微平片等资源,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厦门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主要成员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学科中心馆,福建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此外,与国内外多家大学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和出版物交换关系,是环太平洋研究图书馆联盟(PRRLA)成员馆。教育部在此设有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此设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厦门大学传习所,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授牌机构。 6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31年创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厦门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载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1994年以来,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居全国综合类高校前列,先后被国内外多家核心期刊和数据库收录为刊源,多次被评为全国、华东地区、福建省的优秀科技期刊。200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中国期刊方阵”;2003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科技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2006年、2008年蝉联国家教育部科技司颁发的“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年荣获“首届福建省十佳期刊”。2009年在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三优”评比中被评为“编辑质量优秀期刊”。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2009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选中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11年被评为“第2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1年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2011-2012)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厦门大学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的高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底首批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版)的数据,2009年该刊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总被引3122频次,复合影响因子1.692,位居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第7位。此外,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高校文科学报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1-2006年做的统计报告,该刊1998-2002年五年的平均摘转率,在全国文科学报中名列第一,2003-2005年三年的平均摘转率名列第四;其中2001年第二,2002年第一,2003年第二,2004年第五,2005年第三。先后被选为全国各种文科“核心期刊”和各种评估系统的来源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南京大学)等。在各类期刊评比中,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举办的四次全国文科学报评优中,都获得最高奖项;近年先后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首届福建省十佳期刊”。
学校文化
文化标志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最早见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校徽图案是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确定和沿用的,其特定的内涵,简要说明如下:徽标圆环上方为繁体字“厦门大学”,下方为拉丁语“厦门大学”;盾形上的三颗五角星图案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三才”,即所谓天然中精神的、宇宙的、人类的三大元素;盾形中心的城及城门图案象征着广纳贤才、开放办学;绶带上的“止于至善”四字为建校初期校训。7
校歌
作曲:赵元任;作词:郑贞文
歌词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架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厦门大学校歌
每年4月6日是厦门大学校庆日。
2021年4月6日,习近平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8
南方之强
陈嘉庚先生在筹办厦门大学之时,于1920年11月发表了“筹办厦门大学演词”,就强调要把厦大办成“南方之强”。但是厦门大学作为“南方之强”被广泛了解,是在抗战时内迁长汀办学时期。1940年8月至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大由此被广泛称誉为“南方之强”。然而,“南方之强”也并非仅指厦大的实力。“南方之强”一词出自《中庸》。原文为:“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由此可见,校歌中的南方之强,意指一种“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的精神。意即用宽容大度来教育、对待他人,即使别人蛮横无理也不要报复;平和而不随波逐流,中立而不有所偏倚;国家和平安定时不改变志向,国家黑暗动荡时也能够坚持理想和操守,至死不变。这种“南方之强”也就是厦门大学自建校起就确立的精神,一种独立自由,宽容公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中庸之道。
学校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张荣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张宗益 |
党委常务副书记 | 林东伟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全海 |
姓名 | 任职时间 | 备注 |
邓萃英 | 1920.12-1921.05 | 教授9 |
林文庆 | 1921.06-1937.07 | 教授 |
萨本栋 | 1937.07-1945.08 | 教授 |
汪德耀 | 1945.09-1949.10 | 教授 |
姓名 | 任职时间 | 备注 |
张玉麟 | 1952.07-1954.12 | 教授 |
陆维特 | 1955.01-1969.01 | 教授 |
于英川 | 1972.07-1973.01 | 军队代表(副军级) |
曾鸣 | 1973.02-1984.08 |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知名校友
届数 | 姓名 | 介绍 |
1921-1930 | 林惠祥 | 人类学家 |
郭大力 | 经济学家、翻译家 |
伍献文 | 中科院院士 |
柯召 | 中科院资深院士、肄业 |

厦门大学
校区分布
厦大本部包括:厦大老校地址,海韵教学区,厦大学生公寓,海滨教学区。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所属。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北依香山山脉、南临翔安南路,距思明校区34公里。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占地总面积3645亩,比厦大校本部还要大。校区现已投入使用100多万平方米,预计到2021年,将有超过3万名的厦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这里学习。
2014年10月17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破土动工,标志着中国第一所海外大学正式诞生。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位于首都吉隆坡西南45公里,在校生总规模1万人,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三个教育层次,生源以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主,教师则采用全球招聘方式。10

厦门大学
校园环境
厦门大学本部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学校占地约2500多亩,一边是南普陀寺,一边是海滨与胡里山炮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包括群贤楼群、建南楼群、芙蓉楼群以及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在内的厦门大学早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厦门大学校园有芙蓉湖、情人谷水库等景点,有“谈情说爱在厦大”之说。厦门大学的旧建筑多为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所建,清水墙、琉璃顶极富特色,被喻为“穿西装、戴斗笠”(比喻中西建筑风格结合),尤其是建南大礼堂和上弦场相当宏伟。
厦门大学克立楼不远处是嘉庚楼群的21层行政大楼,学校始建于1921年,厦门大学将主楼建成21层含有双关意蕴。楼前就是人工造的芙蓉湖,登上21层顶楼可以向四周俯瞰,鼓浪屿、南普陀寺、植物园、大嶝岛、沿海大桥、船型桥、厦门大学职工宿舍区、学生公寓区、博士楼群、教学区楼群等,群贤楼群、建南楼群、化学楼群、艺术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法学院、演武田径场、厦门大学水库、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陈嘉庚纪念堂和纪念碑、钟美林广场、图书馆、陈嘉庚与学生雕塑群、鲁迅雕像、鲁迅纪念馆、教师之家、学生公寓区、厦门软件园尽收眼底。

厦门大学风光
主要建筑
上弦场和建南大礼堂
厦门大学上弦场和建南大礼堂是厦大的标志性建筑。校内楼房的命名也颇有讲究,如凌云、凌峰、映雪、囊萤、群贤、芙蓉等。
大南校门
大南校门毗邻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大学大南片区,1921年建校时的名称。该校门位于大南片区,进校门后的马路为大南路,在大南校门附近还有教工宿舍楼群。因为厦大学子简称大南校门为“南校门”,常让人误以为它朝南,实际上,它和西校门一样,也是朝西的。2001年为迎接80周年校庆而重建。
西校门
西校门是厦门大学的主校门,建在厦大旧主楼群贤楼群西边,由台胞、厦门大学名誉校友张子露先生捐赠10万美元建造,1991年3月落成。西校门高7.4米,长25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采用花岗岩石材以左右延伸的弧面、上方两角微微翘起的长方形为造型基调,主体对称式构图,上面配以浮雕,以体现校门的庄重性及文化内涵,整个造型简洁、明快、舒展、富有现代感。
嘉庚楼群
该楼群以厦门大学的创办人、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它是厦门大学建筑系师生自已设计,由五个相连的楼组成,位于风景秀丽的芙蓉湖畔,是厦门大学的标志性景观。嘉庚楼群的风格是西式的,以对称性突出的颂恩楼巍巍壮观。颂恩楼下有八个如被斜刀削了的竹子形圆柱,上面书写着“自强不息,止於至善”八个大字,这是厦大的“校训”。
群贤群楼群
群贤群楼群五幢一字排列,建在厦门市五老峰下、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场上。该楼群以居中建筑,装饰最考究,面积也最大,作为学校办公楼使用,以群贤为名。东边为集美楼、映雪楼,西边为同安楼、囊萤楼,建于1921-1922年,楼群建筑面积9576平方米,为陈嘉庚独资兴建厦大的主楼群。囊萤楼、映雪楼很长时间作为学生宿舍,后来调整与同安楼、集美楼一样做教学、科研用房。
该楼群最大特色:
①古今、中西合璧式。②楼梯石板悬挑式。③清水雕砌特大的张灯结彩、垂珠彩帘吉祥图案式。在当时,三大特色均是独一无二,1989年后被厦门市定为古建筑保护单位。
建南楼群
建南楼群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资、陈嘉庚先生督造的,包括建南大会堂、成义楼、成智楼、南安楼、南光楼五幢大楼,曾是厦大颇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李光前先生哲嗣主持的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念其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开始陆续捐献1630多万元巨资,予以全面翻修,2001年厦门大学8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了翻修竣工典礼。
鲁迅纪念馆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在厦门大学集美楼,1926年09月04日至1927年01月16日鲁迅在厦门期间曾寓居于此。1952年在此设立厦门大学鲁迅纪念室。
该馆共有五室,其中四室以六百多件文物和资料、照片分别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在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各历史时期的战斗历程,其中在厦门部分是展出重点。
食宿条件
厦门大学所有学生公寓楼实行专业化的物业管理与服务,倡导学生民主参与、自律管理、自助服务,共同营造文明、整洁、安全、温馨的“学生之家”。学生公寓楼按相关标准建造,实现住宿功能区分,通讯、网络入户,配用组合式家具及智能化用电管理等;宿舍区的洗浴、洗衣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每间学生宿舍都配备免费校园网及宽带网接口。
宿舍内的硬件设施齐全:宿舍按床位分为本科生四人间或六人间、研究生二人间或四人间、博士生一人间或二人间,安装一台独立空调;每人配有一个带密码锁的保险柜;卫生间里都安装着热水器(部分老宿舍楼如芙蓉楼宿舍内并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厕所);防盗门边装着可视门铃。
厦门大学拥有专门从事餐饮管理服务的厦门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承担着校本部师生的日常用餐服务。学校食堂免费供应米饭,教学楼和图书馆提供免费纯净水,宿舍园区内提供免费开水,并有洗衣机。学校内只有芙蓉餐厅三楼还有蔡清洁楼接受现金用餐,为游客提供方便。11
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2020年12月 | 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 |
2021年9月7日 | 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
2022年2月 |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
2022年5月24日 | 入选专业化平台阵型 |
12

厦门大学
游客须知
根据《厦门大学校园参观管理规定公告》,2012年12月17日起,周一到周五,厦大思明校区每天开放两个时段给游客入校参观,分别是:12:00-14:00以及17:00-24:00,其中在12:00-14:00,两个校门入校游客限额1000人(大南门700人,群贤门300人)。
周一到周五的上班时间,厦大闭门谢客。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正常对外开放。此外,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公务活动、事务办理和探访亲友等不在此限。
自限客之日起,厦大两大主校门(大南校门、西校门)以及五个边门(大学路入口、白城入口、海滨入口、胡里山入口、芙蓉隧道口)均不允许游客骑车进入。
时间
厦大思明校区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
12:00-14:00(中午限300名游客);
17:00-24:00(晚上不限人数);
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正常开放。
入口
游客只能从大南和群贤校门进入
进门
游客凭二代身份证刷卡进校,师生员工凭校园卡、工作证、学生证、校徽等有效证件进校。
自2018年10月22日起,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每个正常工作日中午12:30至14:00接待参观人员不超过1000人,当日其它时间不接待参观人员。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每天接待参观人员不超过5000人。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每天接待参观人员不超过10000人。13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