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典略
唐代学者丘悦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三国典略》是一部由唐玄宗时期的学者丘悦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三国典略》以关中、邺都、江南为三国区域,分别记述起自西魏,迄于北周事迹,并兼及东魏、北齐、梁、陈四朝重要历史。宋代已仅存前十九卷。后散佚。

作品名称

三国典略

作者

丘悦

创作年代

唐

类型

编年体史书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笔记小说《三国典略》作者:唐·丘悦

在取材上有独到之处,是在唐及北宋时期有相当影响力的作品,《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大量唐、宋时期的史书、类书都摘引了该书的内 容。但由于该书久已亡佚,后人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原貌。

本辑校是从现存的大量古代文献中搜集出数百条《三国典略》佚文,加以校勘 考证,依照年代顺序排列而成。

本书改进了清朝以来的传统辑佚方法,力图恢复原书体例。书前并附有《概论》 一文,是对《三国典略》的佚文内容、撰写体例、著者生平、原书特点与唐代修史情 况等问题的综合考证,对全书的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三国典略》,三十卷。唐丘悦撰。丘悦,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人(《旧唐书》说法),或吴兴人(《元和姓纂》说法)。官至歧王傅,善论撰,有才学。该书以关中、邺都、江南为三国区域,叙述了南北朝中晚期史事,内容涉及西魏、东魏、北齐、北周、梁、陈诸朝,反映各王国间遣使、交战等外交、军事活动及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内容。后散佚。元陶宗仪有辑本(《说郛》),但过于简陋,仅得十九条,且其中二条非该书内容,并将作者错标为晋鱼豢。后世以讹传讹,未予改正。整理者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中辑得三○八条,剔除重复及谬误,得二九四条,内容颇详备,可与正史互补得失,互考真伪。

作者简介

丘悦,唐。(公元?年至七一四年左右)字不详,河南陆浑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有文才,景龙中,(公元七〇八年左右)为相王府掾,与裴耀卿俱为王府直学士。睿宗在藩,甚重之。官至歧王传。悦撰有《三国典略》三十卷,《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作品目录

卷一(辑自《太平御览》)

卷二(辑自《太平广记》)1

部分原文

梁元帝在江陵即位,欲还都建康。领军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御史中丞刘谏等曰:“建业王气已尽,与虏止隔一江,若有不虞,悔无及也。且渚宫洲数满百,当出天子。陛下龙飞,是其应乎?”梁主令朝臣议之。黄门侍郎周弘正、尚书左仆射王褒曰:“帝王所都,本无定处,其如黔首万姓,未见舆驾入建业,谓是列国诸王。宜顺百姓之心,从四海之望。”时江陵人士咸云:“弘正等皆是东人,志愿东下,恐非良计。”弘正面折之曰:“若东人劝东,谓为非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良策?”梁主笑之。又于后堂大会文武五百人,问之曰:“吾欲还业,诸卿以为何如?”众皆愕然,莫敢先对。梁主曰:“劝吾去者左袒。”于是左袒者过半。武昌太守朱买臣入劝梁主,云:“建业旧都,莹陵犹在,荆镇边疆,非王者宅。愿陛下弗疑,致后悔也。臣家在荆州,岂不愿陛下住,但恐是臣富贵,非陛下富贵耳。”乃召卜者杜景豪,决其去留。遇兆不吉,答云:“未去。”景豪退而言曰:“此兆为鬼贼所留也。”2

参考资料

1.三国典略·中华典藏

2.三国典略·国学导航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内容简介
04
作者简介
05
作品目录
06
部分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