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产平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沙坝镇的下辖村

马产平,是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沙坝镇玉马山村的一个移民聚居点,地势较高,没有道路。与沙坝镇二村沟村接壤,马产平居住的彝胞,有部分被称为二村沟七组村民(实际没被当地承认)。截至2012年,共有4000多人在这里居住,居民多数没有户口,儿童失学严重。1

中文名

马产平

气候条件

常年缺水

地址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沙坝镇

人口

4000多口人

海拔高度

海拔2150多米

居住民族

彝族

简介

马铲平的孩子

近30年来,从周边喜德县、金阳县、昭觉县、美姑县、雷波县、越西县、布拖县等“老凉山”地区陆续迁来一批批移民,主要是这里能开荒种地,赶集方便(到漫水湾二个半小时 ,走二村沟到沙坝四小时左右)。据当地彝族山民估算,现在马产平约有700多户,合4000多口人,其中大约半数没户口,即使在迁出地原籍本来有户口的移民,定居马产平后也不被当地政府承认,办不了新户口,享受不到任何养老、医疗保险等福利,变成黑户,办一个人的户口由彝族人中介负责要三千元人民币,很多由于经济原因都没取得沙坝镇户口。曾经,凉山州17个县市的彝区农户,每户均获政府发放的板凳3个,当地称为“板凳工程”,但马产平的黑户就连这一丁点儿“福利”也得不到。他们是被遗忘的人群、没有身份的群落。

村民生活

马产平村民

马产平的彝族黑户散居在群山里:没有政府行政村的管理和救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靠天吃饭,饿死也没人管”。没有路,从山下玉马山村六组徒步爬山路,正常气候下需两小时才能到达马产平(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但山路崎岖,马匹只能用作驮重物的工具);没有水,只能到山涧去背,枯水期则要到更远的地方去背饮用水,来回要爬半小时山路;没有电,晚上只能点油灯,经济稍宽裕的人家用太阳能电池板,也因电压低,用不了大件的家用电器。

教育现状

据实地统计,马产平7~14岁的适龄失学儿童共计463名,很多孩子到了14岁就出山打工,或结婚生子,又产生下一代“小文盲”、小黑户。虽不排除个别家长想送孩子入学,虚报年龄,但即便如此,适龄失学儿童绝对在400名以上。马产平每户人家有3至9个孩子,适龄儿童的失学是最令人堪忧的。受限于户口、经济、路程等因素,目前正在山下玉马山村小学上学的孩子只有5个。很多孩子到了14岁就到外地去打工,在家务农的也很早结婚、育儿,又产生下一代“小文盲”、“小黑户”,如此往复循环,仿佛打不破的魔咒。据向导介绍:马产平会写汉字的人不超过10个,会写本民族彝文的人不超过50个,好些曾经读过几年小学的也只会简单的对话,书写水平较差。

目前,最快可以帮到他们的方式便是修建一所小学校,给当地孩子以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打破一代又一代的赤贫循环。

农业生产

马产平海拔2150多米,每户有4至30亩不等的贫瘠山地,只能种洋芋(土豆)、苞谷(玉米)、苦荞麦等作物。常年缺水,从去年9月至今年6月初,没下过像样的大雨。有户山民播种了30斤苞谷种子,预计只能收成3斤!有的山民在第一茬作物枯死后,再次播种,一切只能祈求上苍。蔬菜只有一种叫“酸菜”的,每年8月播种,11月收成后晒干,存在屋内梁上供整年食用。2.4元一斤的大米还不是每家每户都吃得起。

户籍问题

有关户籍事宜,凉山州公安局是这样说的:

数量如此庞大的群体聚居在马产平多年已成为客观事实。当地政府应当尽快评估是否需要为之成立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管理组织,以便对其实施适当有效的行政管理。

如果评估的结果是需要为之成立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则可以预先做好下列工作:

1、了解山下的原住民对马产平移民的存在及土地归属权是否有异议?是否曾经发生过冲突?

(为此我专门找到在山下玉马山村六组当了32年队长、有较高个人威信的马志清老人。马志清老人亲眼见证了马产平三十多年来的变迁。他说:“住在马产平山上的人,都是后来从外地搬过来的。他们守规矩,从来不会惹事。”后经多处走访还了解到,马产平移民的房屋、土地都是向原住民购买的。没有发生过私自占据原住民房屋、土地的事。这几十年来,原住民和新移民间没有发生过土地归属权等争议。)

2、当地政府应当协助无户口的移民解决户口问题。

3、对于已有外地户口但居住在马产平的移民,应当以自愿为原则,允许这部分人把户口迁到居住地,以便就地统一管理。

4、当地的“社会工作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应当督促、指导地方公安、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参考资料

1.四川传媒学院学生拍摄的大凉山纪录片《马产平》·彝族人网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简介
04
村民生活
05
教育现状
06
农业生产
07
户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