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巨魾
一种淡水鱼

湄公河巨魾,体重最大淡水鱼的世界记录保持者,一个捕鱼小组曾在湄公河泰国流域抓住了一条重达646磅(293公斤)、体长9英尺(2.7米)的湄公河巨魾。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将这种鱼的濒危等级列为极危,也就是讲,它们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

中文学名

湄公河巨魾

英文名

Bagarius catfish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外形特征

湄公河巨魾

湄公河巨魾2背鳍条I—6;臀鳍条i—9;胸鳍条I—11;腹鳍条i—5。鳃耙8一ll。

体长为体高的5.1——5.9倍,为头长的3.2—3.4倍,为尾柄长的50—5.7倍,为前首长的2.5—2.7倍。

头长为吻长的1.8—2.0倍,为眼径的7.8—12.5倍,为眼间距的31—3.7倍,

为头宽的1.3—1.4倍,为口裂宽的1.9—书.2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6—4.4倍。

体延长,背鳍以后暗呈圆筒形。头部背面及体表布满纵向峙突,胸腹而光滑。头较宽,向前逐渐纵扁,呈楔形。眼位头的背面,呈椭圆形,眼缘不游离。上枕骨和项背骨背面无峙状棱突。

鼻孔靠近吻端,后算孔呈短管状。鼻须甚短,仅及后鼻孔。须须发达,宽扁,后伸可达胸鳍基后端。(亥页)须纤细,外侧(亥页)须可达眼后缘的垂直下方。鳃盖膜游离,不与鳃峡相连。

背鳍具l骨质硬刺.后缘光滑,末端柔软,延长成丝,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c脂绍短,其起点距背绍基后端略大于其后端距尾缩基。臀鳍起点与脂鳍起点相对或略后。至尾鳍基的距离远不及至胸鳍基后端。

胸鳍水平展开,硬刺后缘带弱齿,刺端为延长的软条,后伸可及腹绍基后端。腹鳍起点位于背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胸鳍基后端等于或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

尾鳍深分又,上、下叶末端延长成丝。活体全身灰黄,在背鳍基后方、脂鳍基下方尾鳍基前上方各有一灰黑色鞍状斑,两侧向下延伸超过侧线。颌须背面、偶鳍背面、尾绍、有时躯体背部和两侧均散有黑色斑点。背鳍和臀绪中部各有一黑带。

保护状况

捕猎湄公河巨魾栖息于主河道,常伏卧流水滩觅食,食物以小鱼为主,性迟钝而贪食。

捕猎湄公河巨魾在湄公河各个国家内是违法的,只有在偶然情况下才能捕捉。现在整个湄公河水系只有几百头成年的湄公河巨魾存活。

参考资料

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湄公河巨魾·奇案兔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外形特征
04
保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