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抚顺石油学院
1950年4月,由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委托大连公司办石油工业学校,校名中央燃料工业部大连石油工业学校。11月1日,中央燃料工业部大连石油工业学校举行开学典礼。2

历史照片
1953年,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石油工业的方针和任务,中央燃料工业部将学校北迁抚顺办学,更名为“抚顺石油学校”。
1958年,辽宁省委决定在抚顺石油学校基础上创办抚顺石油学院,开办本科教育,仍隶属石油工业部领导。
1962年,抚顺石油学院由本科学院调整回中专学校,改建为抚顺石油学校。
1971年11月,沈阳化工学院搬迁到抚顺石油学校校址办学,与抚顺石油学校合并后更名抚顺化工学院,抚顺石油学校撤销。
1978年,辽宁省革委会决定撤销抚顺化工学院建制,原沈阳化工学院部分迁回沈阳办学。
1980年,沈阳化工学院抚顺石油分院、辽宁石油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抚顺石油学院。
1984年,抚顺石油学院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领导。
2000年2月,抚顺石油学院由中央部委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抚顺煤炭工业学校
1949年3月1日,抚顺矿山工业专门学校建校。
1958年9月,原抚顺矿山工业专门学校升格为抚顺煤矿学院。
1961年10月,抚顺煤矿学院的本科部迁往辽宁省阜新市,以中专部为基础恢复了抚顺煤矿学校。
1980年11月,抚顺煤矿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84年5月,原抚顺煤矿学校更名为抚顺煤炭工业学校,隶属于原煤炭工业部。
合并组建
抚顺石油学院
2000年11月,原抚顺煤炭工业学校并入抚顺石油学院,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01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西部开发培养少数民族研究生的全国5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之一。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02年2月,教育部同意抚顺石油学院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成为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培训基地。
2007年,学校被确定为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培养基地。
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四方签署共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协议。3
2011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9年9月,学校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的合格评估。
2020年3月,学校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5月,学校1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教育部的合格评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开办本科专业50个,涵盖工、理、经、管、文、教、艺等七大学科门类。
院系 | 专业 |
石油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化工安全工程、安全工程 |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 |
师资队伍

石化魅影
截至2020年9月,学校有教师1147人,专任教师986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440人,占44.62%;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46人,占45.2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14人,占92.7%;具有行业经历教师共计319人,高层次人才教师94人。引进双聘院士1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3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2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辽宁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6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人,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辽宁省级教学团队9个。
双聘院士:李灿(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周明东等
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石油化工腐蚀课程教学团队(梁平,2019年)、自动化教学团队(曹江涛,2019年)
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丛玉凤、李会鹏、王卫强
辽宁省级教学名师:赵恒华、赵德智、马贵阳、赵成发、杨翔华、张德琪、宋岱才、乔庆东、王莉华、张金生、张燕、聂宏
团队 | 负责人 |
环境科学教育团队 | 李萍 |
基础化学教学团队 | 臧树良 |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团队 | 赵德智 |
数控技术教学团队 | 孙文志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建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2个、优势特色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11个、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7个、重点支持专业2个、示范性专业5个、特色专业2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实践实训等中心和基地29个、资源共享课9门、视频公开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2门,71门课程认定为2020年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化工安全现代产业学院、恒力石化产业学院和石油化工现代产业学院分别被认定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4
国家级特色专业: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等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化学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中心等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化过、程测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东北石油管道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辽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石油工程、安全工程、会计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材料化学
辽宁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能源化学工程、安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石油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会计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材料化学
辽宁省级特色专业:自动化、材料化学
辽宁省级重点支持专业:应用化学、石油工程
辽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化工过程控制实验教学中心、石油化工装备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储运与建筑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平台、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化工程测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焊接成型与检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辽宁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东北石油管道公司共建的实践教育基地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辽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油化工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气与控制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辽宁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沈阳华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抚顺广播电视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东北化工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沈阳中科博微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唐移动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永陵镇满族文化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抚顺用心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7私教健身空间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类别 | 课程名称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雷锋精神概论、加氢裂化虚拟仿真实验、延迟焦化虚拟仿真实验 |
辽宁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 | 石油化学、计算机图形学 |
辽宁省级精品课程 | 雷锋精神概论、大学体育、油库设计与管理、模拟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制图、计算机图形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石油炼制工程、微生物学及实验 |
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 传热学、电子技术高分子物理、过程控制工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汇编语言、石油化工新材料、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统计学、材料成型方法与工艺、财务管理、城市燃气输配、电路分析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信息管理、过程设备设计、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原理、环境化学、机械制图、建筑工程估价、精细石油化学品、聚合物流变学、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雷锋精神概论、三维建模技术、石油化工概论与智能制造、石油加工工程、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数据结构、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水污染控制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天然气液化技术、中级财务会计、C语言程序设计、材料复合原理、程序设计基础、大学外语、大学物理、电力电子变流技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高分子化学、工程热力学、管理学、过程流体机械、会计学、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图形学、金属腐蚀学、精细化工工艺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电子技术、软件建模技术、市场调查与预测、提高采收率原理、无机与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柴油加氢安全仪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聚氯乙烯合成3D虚拟仿真实验、聚乙烯悬浮聚合3D虚拟仿真实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3D虚拟仿真实验、天然气站场虚拟仿真项目、烷基苯磺酸3D虚拟仿真实验、油气集输站场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油气钻井安全虚拟仿真实验、加氢裂化虚拟仿真实验、延迟焦化虚拟仿真实验 |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8部本科教材获批首届辽宁省优秀教材。2021年,学校12项成果获得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内校外基地无缝链接的化工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 | 2020年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基于石化行业智能炼化需求构建应用化学“五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2020年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 |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建成辽宁省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资助学科2个,辽宁省高校一流特色学科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5
重点学科
辽宁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艺、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
辽宁省级重点资助学科:工业催化、环境工程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学位授予
联合培养博士点:工业催化、油气储运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土木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安全技术及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环境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环境科学、制冷及低温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软件工程、油气井工程、分析化学、导航制导与控制、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旅游管理等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机械、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翻译(MTI)、艺术(MFA)
学校荣誉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爱心助人先进单位”、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党委、文明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雷锋学郭明义先进集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辽宁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9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7个科研平台被确定为辽宁省高校首批开放的重大科技平台,设有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级别 | 名称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石油化工过程运行优化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辽宁省级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石油化工承压设备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石油化工催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非常规油气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石油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石油化工特种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石油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
|
|
科研成果
2020年,学校获批2020年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立项,4项科研课题获得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立项资助,5项项目获得2019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政专项)立项资助,1项项目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资助,6项项目获得抚顺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批准,获批省级统战课题立项4项,1名党外人士的论文荣获农工党中央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
2021年,学校获批辽宁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项,资助总额40万元。
项目名称 | 获奖名称 |
水泥工业过程先进控制系统研发 | 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
炼油工业过程先进控制理论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 2019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底,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8.14万余册,图书馆电子文献数据库47个,馆藏电子图书79.67万余册、电子期刊41851种78.57万余册、音视频资源124729.8小时,收录学位论文797.2万余篇, 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主要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汇雅电子图书、读秀学术搜索、百链学术搜索、SpringerLink、EBSCO、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EBM外文电子书等。 6
学术期刊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设有石油化工、化工机械、油气储运、石油工程、油田化学、环保与生物、计算机与控制、基础理论研究、专论与综述等栏目。学报曾获辽宁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二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三等奖,RCCSE中国扩展核心学术期刊。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主要设有石油化工、石油机械、石油工程、石油地质、油田化学、石油储运、石油控制等栏目。该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曾获辽宁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期刊一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一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规范执行优秀奖,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了185个校外实践基地。与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组建了石油化工联合实验室;与抚顺市人民政府、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并注册成立了辽宁泓顺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学校与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50多家企业和研究院签署协议。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芬兰、韩国、日本等17个国家的49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大学联合开展本科生“2+2、1+2+1、2+1+1”等培养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4+1”研究生培养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单位。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标志将汉字“化”变化为展翅的飞鸟,同时也融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英文字母“LSHU”的组合变形。
“化”字体现石化大学特色。飞鸟,象征着拼搏进取、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面貌。展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化”字也好似飞扬的飘带,寓意着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精神文化
校训
问学穿石,修身诚化
“问学”出于《中庸》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追求知识,勤勉学问的意思。
“穿石”来源于“滴水穿石”的典故。表示求学过程中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修身”见于《周易复卦》,儒家经典《大学》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修身是知识分子修炼品格,涵养德性的必由之路。
“诚化”出于《中庸》23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代表忠诚、真诚、诚信,是修身的根本;“化”是人的知识与品格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是修身的目标。由“诚”到“化”,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只有做到“诚”,才能达到“化”。
由这八个字组成校训,概括“问学”和“修身”两个方面,是知识分子成才和立身的必修课。要求师生追求学识要有恒心和毅力,矢志不移;修炼品格要立身以诚,追求化境。7
另外,这则校训嵌入了“石化”二字,体现了学校的专业特色。
校歌
《为祖国奉献燃烧的爱》
该校校歌词曲由邬大为、曲作家铁源创作。
迎着高山旭日阔步走来,桃李芬芳誉满长城内外
新征程的步伐响彻五湖四海,美丽校园,有我们理想放飞
滚滚能源,让我们热血澎湃
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你就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时刻期盼我们创造美好未来,扬起科学风帆迈进新时代
雷锋精神伴我成长成才,谱石化新篇章留下一路豪迈
丹青妙笔,去描绘青春色彩
春华秋实,来回答母亲期待
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我愿做一颗金色的火种,永远为祖国奉献燃烧的爱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位 | 姓名 |
党委书记 | 郭长义 |
校长 | 钱建华 |
党委副书记 | 钟俊生 |
副校长 | 孙铁、曹江涛 |
历任领导
院校名称 |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抚顺石油学校 (1953.12—1955.8) | 袁政华 王者春 李建生 | 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书记 校长 | 1953.12—1954.12 1955.1—1956.1 1954.2—1955.2 |
抚顺石油学校 (1955.9—1958.8) | 王洪玉 王富林 崔刚 | 党总支书记 党总支书记 校长 | 1956.2—1957.2 1957.4—1958.9 1955.3—1958.8 |
抚顺石油学院 (1958.9—1962.8) | 李冀础 | 党委书记 | 1958.9—1962.8 |
抚顺石油学校 (1962.9—1968.7) | 李冀础 马青坡 张静彬 | 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 校长 | 1962.9—1963.6 1963.10—1968.7 1962.9—19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