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三整
1927年朱德、陈毅整顿、整编和整训部队的事件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根据中共中央的计划,起义军于8月3日陆续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南下失败后,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向赣南进军途中,为保存革命火种,相继在天心圩、大余、上堡, 三次对部队进行整顿、整编和整训,史称 “赣南三整”。1

名称

赣南三整

地点

江西南部山区

主要指挥官

朱德同志

时间

1927年10月-11月

背景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南昌城。根据中共中央的计划,起义军于8月3日陆续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10月初,在潮汕失利后,一部分主力去了海陆丰,剩下的另一部分主力就是朱德率领的25师和第9军教导团。这支部队经过三河坝的三昼夜激战,为了保存实力,于10月3日撤出战斗,在饶平地区又汇集了潮汕失利后退出的一部分部队,共约两千余人。由于几次战斗失利,部队士气低落,人心涣散。这时,朱德在饶平茂芝全德学校召开干部会议,讨论了革命形势和起义军的去向问题。他根据大家的意见,作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决定到敌人力量薄弱、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湘粤赣边界地区去找“落脚点”,去打游击。

原因

第一,客观上,整个部队面临着瓦解的危险。1927年南昌起义胜利后,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希望“迅速的先取东江,次取广州咽,以广州为根据地,再行北伐,起义军便按原定计划撤离南昌进行南征。在强敌的围攻下,主力部队进到潮汕地区后遭到严重失败。与此同时,为策应主力进军而由朱德率领的留守三河坝的部队(4000余人)也遭到强敌钱大钧部3个师的猛烈进攻。他们与强敌血战3昼夜,伤亡过半,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战斗。“为了摆脱敌人,找一个落脚点,朱德同志决定绕道闽西或赣西南、湘南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去,以便休整部队,再图发展。”于是,朱德率领这支仅剩2500余人的部队踏上了转战闽粤赣边的征途。当时,这支队伍刚刚由分散的几部分(主要是原留守三河坝的部队和从潮汕地区撤出的零散部队)集拢到一起,“七零八落,没有组织”,又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加上四面受敌,长途跋涉,缺衣少粮,疾病流行,缺医乏药,真可谓困难重重。严酷的斗争现实,无情地考验着部队每位官兵。一些人对革命悲观动摇,甚至离队逃跑,特别是那些原来有实权、带兵的中高级军官,大多相继自动离去。部队人数由2500余人骤减至七八百人,加上纪律松弛,斗志涣散,建制不全,整个部队面临着瓦解的危险。为保存这支革命力量,整顿全军,刻不容缓。

第二,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比较薄弱。这种情况与党的历史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段时间内,主要集中精力搞工人运动,而对当时从事军事斗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逐渐提高了认识,派出许多党员到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做政治工作。那时许多人都看不起政治工作和政治工作人员,称政治工作人员为“五皮主义:皮带、皮包、皮靴、皮鞭、皮手套”。由于党缺乏斗争经验和陈独秀机会主义的领导,虽然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在北伐军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可是都没有抓住军权,也没有在军队中生根立足,没有和群众保持最广泛的联系,因此,一旦反动派倒戈相向,共产党员们不但抓不住军队,而且被他们从各个岗位上赶走,甚至遭到迫害。朱德领导的这支部队仅在上层领导机关和军官中有少数党员,党的工作不能深入到基层和士兵中去,我党在部队中的影响力自然很弱。这样,部队缺乏一个坚强的党组织作为核心,以致自由散漫、流寇习气和逃亡、叛变等现象均很严重。为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把部队改造成为我党从事革命斗争的重要支柱,就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对部队进行全面的改造和整顿。

第三,在组织上,部队成分比较复杂。除有工人、农民、革命知识青年外,也有许多兵痞、流氓。在未经改造以前,后者常常成为害群之马。此外,由于部队长期处于频繁的战争环境,人员变动大,原来的编制多被打乱,残缺不全,因此,也必须进行整编。

第四,在思想上,部队上下普遍存在悲观消沉情绪。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不久,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加上起义军主力在潮汕一带严重受挫,“部队中弥漫着消沉的情绪”,“不少人对革命悲观动摇,离队逃跑”,那些经不起斗争考验的人,“有的不辞而别了,有的甚至叛变了。不仅有开小差的,还有开大差的,有人带一个班、一个排,甚至带一个连公开离队,自寻出路去了”。也在转战途中,部队纪律松弛,敲诈勒索、抢劫的事件时有发生。部队进入信丰县城时,破坏纪律的现象更为严重。“部队刚一进城,少数坏家伙钻进酒楼饭馆里去大吃大喝,吃完把嘴一抹就走,有的还闯进当铺,把手榴弹往柜台上一放,故意把导火线掏出来啊,口称当掉,实为恫吓。另外,部队中军阀主义习气十分浓厚。如果不克服这些不良现象,部队不但不能继续执行革命任务,战胜敌人,甚至连部队本身能否存在下去也成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整顿思想,整顿纪律。

笫五,军事上,这支部队自从三河坝撤退后,在敌人的前堵后追之下,一路艰苦转战,根本无暇休整、补充。他们转到赣南山区后,适逢国民党新军阀爆发了混战,部队获得一个短暂休整的时机。在此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进一步提高部队战斗力,就必须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改变过去单纯打仗、专搞军事斗争的方法,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实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此外,赣南地区深受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工农运动蓬勃开展,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且赣南境内多为连绵不断的山区,地理环境有利于部队隐蔽活动。加上国民党新军阀之间混战方酣,驻扎在湘粤赣三省的大小军阀都卷入了混战,不得不放松对起义军的追击。朱德和陈毅便适时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转战途中对部队进行了“赣南三整”。

过程

南下失败后,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向赣南进军途中,为保存革命火种, 于1927年10月初至11月下旬, 相继在天心圩、大余(当时称大庾,1957年改称大余)、上堡,三次对部队进行整顿、整编和整训,史称“赣南三整”。

天心圩整顿思想

天心圩整顿,是在1927年10月中旬进行的。这次整顿,主要是通过思想教育,稳定部队情绪,鼓舞革命斗志,坚定胜利信心。

10月下旬,南昌起义军余部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边打边走,跨过闽赣边界,经过筠门岭,到达江西安远县天心圩。这支孤立无援的部队不仅饥寒交迫,而且还被失败情绪所笼罩。一些经不起失败考验的官兵相继不辞而别,有的甚至带着一个排、一个连离队。   

朱德后来谈到为什么要进行整顿时说:“转到江西安远县的天心圩。这时部队更涣散了,由三部分集拢在一起,有周士第的一部分,有潮汕撤出的一部分和我原来指挥的一部分,七零八落,没有组织。有些人中途跑掉了,留下的人也还有继续要求走的。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在天心坪进行了初步整顿,召集军人大会,说明革命形势和任务,指出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以鼓舞情绪和坚定信心。” 朱德回忆:“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分析革命形势,指出革命是有前途、有出路的,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大家的革命意志……于是,我们就在天心圩进行了初步整顿,召集军人大会。”  

在当时的军人大会上,朱德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他还分析了革命形势:“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是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一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当时,有人向朱德提出“我们该怎么办?”朱德回答:“打游击呀!”有人接着大声说:“站不住脚哟,反革命天天跟在屁股后头追……”朱德解释说:“他们总有一天不追的。这些封建军阀们,他们之间是协调不起来的。等他们自己打起来,就顾不上追我们了,我们就可以发展了。”“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接受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努力干起来,争取胜利。你们愿意革命的跟我走,我们必须重新把部队编制一下;没有战斗任务和指挥任务的干部,如果不愿跟我走,可以向我说明,准予回家。私开小差是很不安全的。”他还进一步强调说:“我有打胜仗的经验,也有打败仗的教训,我们这支小革命部队,以后不与敌人再打硬仗了,而是巧打智打,并在所到之处与农民结合,专打地主豪绅。总之我们以后的情况会慢慢地好起来,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 

陈毅在会上也讲了话。他说,南昌起义是失败了,但南昌起义的失败不等于中国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还是要成功的。 

这次军人大会之后,又有一批革命意志薄弱的官兵离开队伍。当时聆听朱德讲话的杨至诚回忆说:“朱德同志的讲话,既平易,又简单,却讲出了很深的革命道理。在这革命失败后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极其低落的时候,他的讲话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使我们看见了未来的光明前途,增强了我们的革命信念。我们觉得心里开朗多了。”  

陈毅也回忆说:“朱德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没有马列主义的远见是不可能的……人们听了朱总司令的话,也逐渐坚定,看到光明前途了。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的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台的。个别同志,也许会上井冈山,但部队是很难保持的。”  

天心圩整顿,使部队官兵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革命精神得到振奋,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扭转了部队中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这次整顿,成为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途中的一个转折点。

大余建新制度

大余整编是在10月底进行的。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整顿了党团组织,二是整编部队。

10月底,部队到达赣粤边大余地区。 这时,蒋桂战争打了起来,粤赣的大小军阀都投入了这场混战。一直追击起义军的钱大均的部队也被蒋介石抽去对付广西桂军。 正如朱德所预料,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继宁汉战争之后,又爆发了粤、桂、湘系军阀之间的混战。朱德利用这一机会,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党、团组织整顿和部队整编。  

整顿和整编之前,朱德主持召开了一次全体军人大会。这时,由于沿途与敌军作战的损失,加上又有一部分官兵离队,部队只剩下八九百人。朱德知道这些官兵都是淘汰泥沙后的真金,是全军的精华,是宝贵的革命火种,因而他充满信心地说:“同志们,我原来是想有两百个人能同生共死,就能胜利;现在我们有好几百人,我完全相信,任何帝国主义和军阀都不能消灭我们!”朱德还详细地分析了蒋桂混战后的局势和这支部队的前途,并着重强调要保存这支革命的有生力量,就应该依靠农民群众开展斗争。他说:“现在,我们是在退却,大家都拖得很苦,但办法还是有的。在这一带活动的是滇军。滇军,我熟悉,他们和蒋系、桂系是有矛盾的。我们只要能很好地掌握这个矛盾,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只要大家一条心干革命,胜利就是我们的!”  

接着,陈毅开始对部队中的党、团员进行重新登记,成立党支部,并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连队中,加强党在基层的工作。1937年,朱德回忆此次整顿时说,“把干部弄成教导队,组织了党的支部,建立了连的指导员、政治部、支部书记……”后来,朱德又回忆道:“那时党员比较多,把党的组织加以整顿以后,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就依靠他们去巩固队伍。”

在整顿党、团组织的同时,部队也进行了整编。为了利于指挥和作战,“军、师、团”建制被取消,部队改编为1个纵队,下辖7个步兵连和1个迫击炮连、1个重机枪连。部队采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朱德任纵队司令,陈毅任纵队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整编期间,还有一批钨矿工人参了军,扩充了力量。朱德回忆:“我们占领了江西西南部的钨城大余,休息一个星期,进行整编,号召农民和钨矿工人志愿参军。北伐时,原铁军第4军在这里还留下一个运输站,存有几百套被服和其他军需品。站上负责人把物资都交给我们,而且加入了我们的队伍。还有几百名工人和农民参了军。” 

通过这次整顿和整编,这支部队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状况和精神面貌都大为改观,已成为一个团结稳固的战斗集体。正如朱德所说,正是由于加强了党对军队的全面领导,“部队走向统一团结了,纪律性加强了,战斗力也提高了……我们的同志个个像只老虎,我们的队伍经过千锤百炼,现在已经成为一支坚不可摧的钢铁部队”。

上堡整纪整训

上堡整训是起义军于11月初到达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崇义县的上堡后进行的。

11月初,朱德、陈毅率部来到赣南崇义县西南的上堡地区。这里是一片绵亘不绝的山区,便于部队隐蔽活动。在这里,朱德、陈毅继续对部队进行整训,主要是整顿纪律和整训部队。 

当时,部队奉命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朱德和陈毅采取有力措施整顿旧军队中的不良制度和作风;明确规定募款和缴获的物资要全部归公,只有没收委员会才有权没收财物;官兵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得侵犯工农群众的利益。同时,部队还开展了新的游击战术的军事训练。  

朱德从南昌起义失败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游击战的重要性。他提出,在今后的武装斗争中,必须思考“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新战术问题”。由朱德口述,部队编写了新的训练教材,提出了诸如“强敌进攻莫硬打”“抓敌弱点我猛攻”“孤敌疲敌我围歼”“常遣精兵骚扰敌”等战术原则。据朱德的回忆,当时进行军事训练,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小课则天天上。朱德精心讲授了第一课。课后,他将学兵带到训练场,把全队分为两个连,进行对抗演习,并亲自担任进攻连连长,组织士兵按照新的队形练习动作。在以后的训练中,朱德经常到训练场亲自指挥、讲解和示范。  

起义军中的指挥员,多数是原来叶挺独立团的,有不少来自黄埔军校,他们学的都是正规战的那一套。起义军中的战士,有许多参加过北伐战争,打的也是正规战。南昌起义后,也一直打的是正规战。而当时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变化,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了,部队转移到了山区,需要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朱德同志适时地组织部队进行了游击战的学习与训练。整训的时间,虽然只有二十天左右,但在战略战术的转变上所起的作用却很大。正如朱德同志所说:过去只知道在城市里起义,这时候才知道还可以上山打游击。

通过这次整训,部队有了铁的纪律,步调一致了;学会了新的游击战战术,增强了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本领。部队根据朱德的指示,在以上堡、文英、古亭等山区村镇为中心的地域,开展游击战争,实行了从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 起义军在上堡地区不仅从容地开展了整训工作,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此开始转入正确的游击战的方向。经过这次整训,起义军的情绪稳定了,作战方法改变了,同群众的关系也更密切了。这标志着部队逐步由实行正规战向实行游击战转变。除了出操上课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外,部队还以连、排为单位分散活动,帮助农民生产,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原来只知道打仗的部队开始搞群众工作了,这是南昌起义部队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结合起来的最初实践。

意义

(一) “赣南三整”开始于10月初,“三湾改编”是9月29日开始的。这两起重大事件,不仅在时间上很接近,而且在做法上也极相似。虽然“赣南三整”没有像“三湾改编”那样明确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和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但却实行了把一部分党员分配到各连队去。在加强党在基层的工作,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整编部队等方面的做法是非常相似的。这说明,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虽然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区,领导着两支革命部队,但他们在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因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即从思想教育入手改造部队,进行组织整顿和纪律教育是相同的。

(二)在“赣南三整”中,把思想教育、组织整顿、军事训练三者结合起来,是朱德同志的独创。起义军经过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之后,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训练,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实现战略战术的转变,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为了完成革命任务,朱德同志在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之后,抓住有利时机,在上堡对部队进行了二十多天的军事训练,使起义军的军政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在两个月后、再举义旗,发动了湘南起义,创造出另一个崭新的局面,并且实现了在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三)“赣南三整”不仅对人民军队的团结、巩固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我们以后的整党、整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从继承与发展的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我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整党、整军,无不和“赣南三整”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注入了新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应该说,“赣南三整”在我军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历史证明“赣南三整”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建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整编、整训,南昌起义军余部保存了一批经受过严峻考验、具有坚定革命意志的骨干力量,作战形式上也开始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为日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

1.党史中的赣州故事│“赣南三整”·澎湃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背景
04
原因
05
过程
天心圩整顿思想
大余建新制度
上堡整纪整训
06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