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科学的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1。

该理论问世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人力资源行业,教育行业,流动人口管理,青年教师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心理学,企业薪酬制定等方面都有运用。

中文名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其他外文名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别称

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提出人

亚伯拉罕·马斯洛

提出时间

1943年

应用领域

人力资源、企业薪酬、教育行业

相关论文

《人类激励理论》

理论方向

激励、薪酬博弈、管理学

基本观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① 五种需要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②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比较晚,婴儿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自我实现需要在成人后出现;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分,但是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 低级需要直接关系个体的生存,也叫缺失需要(deficit or deficiency need),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直接危及生命;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是满足这种需要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所以叫做生长需要(growth need)。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满足高级需要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等。 

④ 马斯洛看到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区别,他后来澄清说,满足需求不是"全有或全无"的现象,他承认,他先前的陈述可能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即在下一个需求出现之前,必须百分之百地满足需求"。 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的满足就可以了。例子: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生命,不考虑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⑤ 个体对需要的追求有所不同,有的对自尊的需要超过对爱和归属的需要。

理论评价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现代行为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权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测量理论的五大理论支柱之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被行为科学所吸取,并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理论内容具体

理论具体内容:

马斯洛(1943年,1954年)的五阶段模型已经扩大为八阶,包括认知和审美需求(马斯洛,1970a)和后来的超越需求(马斯洛,1970b) 。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安全需要(safety need):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例子: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马斯洛分为两类:(一) 尊重自己(尊严、成就、掌握、独立)和(二) 对他人的名誉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

认知需求(Cognitive needs): 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义和可预测性需求。(马斯洛,1970a)

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s):欣赏和寻找美,平衡,形式等。(马斯洛,1970a)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超越需要(Transcendence needs):一个人的动机是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

例如,神秘的经历和对自然、审美体验、性经验、为他人服务、追求科学、宗教信仰等的某些经验。(马斯洛,1970b)

理论应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生理需求应用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低级需要,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

例如:当一个人很饥饿时,那么他极需要食物。假设人需要工作的薪酬来生存,以生理需求来激励下属。

激励措施: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二、安全需求应用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例如:一个工作者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激励措施: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避免员工收到双重的指令而混乱。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应用

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社交需要应用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

例如:人们积极社交,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激励措施: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支持与赞许员工寻找及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

四、尊重需求应用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尊的需要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得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创造力。缺乏自尊,使人自卑,没有足够信心去处理问题。

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悍、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律师来证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富豪为了自己名利而赚钱,或是捐款。

激励措施:公开奖励和表扬,强调工作任务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刊物发表文章表扬、优秀员工光荣榜。

五、自我实现需求应用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要自己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上做的事,极需要有让他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界上的事物。也开始认为,价值观、道德观胜过金钱、爱人、尊重和社会的偏见。

例如:运动员把自己的体能练到极致,让自己成为世界第一或是单纯只为了超越自己;一位企业家,真心认为自己所经营的事业能为这社会带来价值,而为此更好地工作。

激励措施:设计工作时运用复杂情况的适应策略,给有特长的人委派特别任务,在设计工作和执行计划时为下级留有余地。

应用实例

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因此,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马斯洛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从企业经营消费者满意(CS)战略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需求层次上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层次。将营销方法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考虑,不同的需求也即产生不同的营销手段。

根据五个需要层次,可以划分出五个消费者市场:

1. 生理需要→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市场,消费者只要求产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

2.安全需要→满足对“安全”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对身体的影响

3. 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对“交际”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际形象

4. 尊重需要→满足对产品有与众不同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的象征意义

5. 自我实现需要→满足对产品有自己判断标准的市场,消费者拥有自己固定的品牌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

经济学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同样的洗衣粉,满足消费者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能接受的产品定价也越高。市场的竞争,总是越低端越激烈,价格竞争显然是将“需求层次”降到最低,消费者感觉不到其他层次的“满意”,愿意支付的价格当然也低。

评价

积极方面

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消极方面

1.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

2.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3.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

4.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5.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

6.大多数行为是多动机的,即同时由多个基本需求决定,理论并未明确。

参考资料

1.无心插柳·孙景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基本观点
04
理论评价
05
理论内容具体
06
理论应用
07
应用实例
08
评价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