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事略》西夏史著作。宋王称撰。一卷。曹溶《学海类编》收有此书。
按《四库全书存目著录》云:“考验其文,即王偁《东都事略》中之'西夏传',作者抄出,别题此名曹溶《学海类编》收之,失考甚矣。”
该书记载党项拓跋部贵族在唐末五代时期割据西北,势力渐大;中经李继迁反宋,奠定了立国规模;直至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的历史,其价值是在于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资料。
《西夏事略》西夏史著作。宋王称撰。一卷。曹溶《学海类编》收有此书。
按《四库全书存目著录》云:“考验其文,即王偁《东都事略》中之'西夏传',作者抄出,别题此名曹溶《学海类编》收之,失考甚矣。”
该书记载党项拓跋部贵族在唐末五代时期割据西北,势力渐大;中经李继迁反宋,奠定了立国规模;直至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的历史,其价值是在于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资料。
西夏事略
王称
宋朝
纪传体西夏史
《西夏事略》是记录西夏建国始末的一部宋代笔记,其价值是在于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资料。该书记载党项拓跋部贵族在唐末五代时期割据西北,势力渐大;中经李继迁反宋,奠定了立国规模;直至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的历史。
西夏作为一个封建割据政权,先世本拓拔氏之后,唐末拓拔思恭因“镇夏州,讨黄巢有功,赐姓李氏,世有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帮助镇压黄巢领导的农民人起义而有功赐姓李,李思恭任唐夏州定难军节度使,进爵夏国公。其后代李继捧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入朝·并以夏、银等四州地来归,李继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其族弟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
太宗淳化五年(994年)。辽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自此以后。李继迁等时或归宋时或联结契丹抗宋。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被辽封为大夏国王,宋则封李德明为西平王;李德明死,其长子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自此夏宋兵事更是不断,夏与辽时有纷争。全书止笔于李元昊“因劓创死”,没藏氏“生谅祚,遂立之,以没藏氏为太后,于是政在没藏矣”。
李彝兴,夏州人也,本姓拓拔。唐末有思恭者,镇夏州,讨黄巢有功,赐姓李氏,世有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
思恭卒,其弟思谏为节度使。思谏卒,军中立其子彝昌。彝昌为其将高宗益所杀,而仁福立,不知于思谏为亲疏也。仁福封朔方王,卒,子彝超立。彝超卒,弟彝兴立。彝兴当五代之际,为中书令,封西平王。周世宗时,加太保。恭帝加太傅。
宋兴,加太尉。太原刘承钧诱代北诸部,来寇麟州,彝兴遣将御之,承钧去。彝兴贡战马,太祖命玉工琢带赐之,问其使腰围大小。1
南宋著名考据学家洪迈对《东都事略》评价很高,淳熙十二年(1185年)他在修四朝国史时向孝宗推荐此书,王称因此被特授直秘阁。
《东都事略》为纪传体北宋专史,无表、志,主要记载北宋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立国到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失国共167年的历史,对于研究北宋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许多史料是其他北宋史书未载的,其中卷127、128两卷是《西夏传》,可以把这两卷看成是一部简明西夏史。淳熙十四年(1187年),王称以承议郎知龙州(今四川省江油市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王称官终吏部郎中。
《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的”编修程晋芳家藏本”《西夏事略》今已不传,《西夏事略》传世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版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昆氏木活字排印《学海类编》本,民国九年(1920年)上海涵芬楼影印《学海类编》本,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935年-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1993年巴蜀书杜出版《中国野史集成》影印本,此本据《学海类编》本排印。《西夏事略》一直靠丛书传世,未见其有单刻本传世。
王称,字季平,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卒年不详。清人陆心源着《宋史翼》卷29有传,但王称误作“王偁”。《宋史翼》本传载,他以国史、实录为基本史料,“断自太祖至于钦宗上下九朝,为《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其非国史所载而得之旁收者居十之一,皆信而有征,可以依据“。
1.西夏事略·国学导航